餘秋雨描寫景物的散文
餘秋雨先生在寫作散文之前,就已經是一位學貫中西、著作等身的大學者。一切能夠用學術方式表達清楚的各種觀念,他早已在幾百萬言的學術著作中說清楚。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帶來餘秋雨描寫景物的散文的內容,歡迎閱讀!
《洞庭一角》原文:
中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之為“貶官文化”。隨之而來,許多文化遺跡也就是貶官行跡。貶官失瞭寵,摔瞭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就爬上瞭心頭;貶到瞭外頭,這裡走走,那裡看看,隻好與山水親熱。這一來,文章有瞭,詩詞也有瞭,而且往往寫得不壞。過瞭一個時候,或過瞭一個朝代,事過境遷,連朝廷也覺得此人不錯,恢復名譽。於是,人品和文品雙全,傳之史冊,誦之後人。他們親熱過的山水亭閣,也便成瞭遺跡。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兩相幫襯,俱著聲名。
例子太多瞭。這次去洞庭湖,一見嶽陽樓,心頭便想;又是它瞭。1046年,范仲淹倡導變革被貶,恰逢另一位貶在嶽陽的朋友股子京重修嶽陽樓罷,要他寫一篇樓記,他便借樓寫湖,憑湖抒懷,寫出瞭那篇著名的《嶽陽樓記》。直到今天,大多數遊客都是先從這篇文章中知道有這麼一個樓的。文章中“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已成為一般中國人都能隨口吐出的熟語。
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樓,已被這篇文章重新構建。文章開頭曾稱頌此樓“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於是,人們在樓的南北兩方各立一個門坊,上刻這兩句話。進得樓內,巨幅木刻中堂,即是這篇文章,書法厚重暢麗,灑以綠粉,古色古香。其他後人題詠,心思全圍著這篇文章。
這也算是個有趣的奇事:先是景觀被寫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作瞭景觀。借之現代用語,或許可說,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罷。在這裡,中國文學的力量倒顯得特別強大。
范仲淹確實是文章好手,他用與洞庭湖波濤差不多的節奏,把寫景的文勢張揚得滾滾滔滔。遊人仰頭讀完《嶽陽樓記》的中堂,轉過身來,眼前就會翻卷出兩層浪濤,耳邊的轟鳴也更加響亮。范仲淹趁勢突進,猛地遞出一句先優後樂的哲言,讓人們在氣勢的卷帶中完全吞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