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詠懷古跡·其二
這是推崇宋玉的詩。詩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懷才不遇,後半則為其身後索寞鳴不平。詩是作者親臨實地憑吊後寫成的,因而體會深切,議論精辟,發人深省。詩中的草木搖落,景物蕭條,江山雲雨,故宅荒臺,舟人指點的情景,都是詩人觸景生情,所抒發出來的感慨。它把歷史陳跡和詩人哀傷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現瞭主題。全詩鑄詞溶典,精警切實。有人認為,杜甫之“懷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這種說法自有見地。
詠懷古跡五首·其二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譯文
草木搖落深深地體會到宋玉悲秋的原因,風流儒雅可以做我的老師。
面對千秋往事惆悵不已,灑下淚水,雖然生在不同的朝代,但蕭條感相同。
江山故居空留下文采,雲雨荒臺難道是夢想?
最可嘆楚主宮殿已經不存在,船夫還指點猜疑。
註釋
風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學問。
鑒賞
《詠懷古跡五首》是杜甫於公元766年(大歷元年)在夔州寫成的一組詩。夔州和三峽一帶本來就有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跡,杜甫正是借這些古跡,懷念古人,同時抒寫自己的身世傢國之感。這是第二首,是杜甫憑吊楚國著名辭賦作傢宋玉的。詩人瞻仰宋玉舊宅懷念宋玉。從而聯想到自己的身世,詩中表現瞭詩人對宋玉的崇拜,並為宋玉死後被人曲解而鳴不平。全詩通篇用賦,遣詞造句講究鑄煉,清麗自然。
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寫楚襄王和巫山神女夢中歡會故事,因而傳為巫山佳話。又相傳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過巫峽,至江陵,不禁懷念楚國這位作傢,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來,宋玉既是詞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後卻都隻被視為詞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則遭誤解,至於曲解。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處,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為傷心處。這詩便是詩人矚目江山,悵望古跡,吊宋玉,抒己懷;以千古知音寫不遇之悲,體驗深切;於精警議論見山光天色,藝術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