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狐 詩經

《有狐》,《詩經·衛風》的一篇。為先秦時代衛國華夏族民歌。全詩三章,每章四句。抒寫女子對流離在外的親人的思念和關懷。學習啦小編為大傢整理瞭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傢喜歡。
《有狐》
作者:佚名
有狐綏綏,在彼淇梁。心之憂矣,之子無裳。
有狐綏綏,在彼淇厲。心之憂矣,之子無帶。
有狐綏綏,在彼淇側。心之憂矣,之子無服。
《有狐》註釋:
⑴狐:一說狐喻男性。綏綏:朱熹《詩集傳》訓為獨行求匹貌。
⑵淇:水名。梁:河梁。河中壘石而成,可以過人,可用於攔魚。
⑶之子:這個人。裳:上曰衣,下曰裳。
⑷厲:水深及腰,可以涉過之處。一說流水的沙灘。
⑸側:岸邊。
《有狐》意思:
有隻狐在獨行求偶,在那淇水邊的橋上。心裡感到憂愁,隻怕那人沒有衣裳。
有隻狐在獨行求偶,在那淇水可涉的地塊。心裡感到憂傷,隻怕那人沒有衣帶。
有隻狐在獨行求偶,在那淇水的近岸處。心裡感到憂鬱,隻怕那人沒有衣服。
《有狐》鑒賞:
《毛詩序》雲:“《有狐》,刺時也。衛之男女失時,喪其妃耦焉。古者國有兇荒,則殺(減)禮而多婚,會男女之無夫傢者,所以育人民也。”孔疏解曰:“以時君不教民隨時殺禮為婚,而喪失其妃耦,不得早為室傢,故刺之。以古者國有兇荒,則減殺其禮,隨時而多婚,會男女之無夫傢者,使為夫婦,所以蕃育人民,刺今不然。”毛說的理論根據是《周禮·地官司徒》中的《大司徒》、《媒氏》。《大司徒》列有遇災荒時的十二條政策,其中第十條便是“多婚”,也就是讓失去配偶的男女結合,以增長人口。《毛詩序》認為此詩就是刺衛國君主沒有實行這一政策,使無夫無妻的男女不能結合。毛說指出此詩與男女婚姻有關,自不誤,但謂之為刺詩,則穿鑿不通,為今人所不取。其他各傢之說,尚有“憫傷孤貧說”、“齊桓公思恤衛說”、“憂念征夫無衣說”、“傷逃散之衛遺民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