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良耜
《良耜》是《詩經》裡面《頌·周頌》中的一首古典詩歌。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詩經 良耜,以供大傢閱讀。
詩經 良耜原文
畟畟良耜,俶載南畝。播厥百谷,實函斯活。或來瞻女,載筐及筥,其饟伊黍。其笠伊糾,其鎛斯趙,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獲之挃挃,積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百室盈止,婦子寧止。殺時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續,續古之人。
詩經 良耜譯文
犁頭嚓嚓入土,南田耕種初忙。播下多種禾谷,顆顆活力涵藏。有人前來看望,拿著方筐圓筐,送來熱飯黃梁。笠子草繩繚繞,鋤具正把土削,薅除水陸雜草。雜草全部爛掉,黍子稷子並茂。刷刷地收割,多多地堆積,堆得墻一般高,梳篦一般密,上百的倉屋開啟。倉屋裝滿瞭,婦女兒童得到休息。宰牛獻到祭壇,長角向上彎彎。這祭禮延續久遠,自古代代相傳。
詩經 良耜賞析
《周頌》中的《良耜》與前一篇《載芟),是《詩經》中的農事詩的代表作。《毛詩序》雲:“《載芟》,春藉田而祈社稷也。”“《良耜》,秋報社稷也。”一前一後相映成趣,堪稱是姊妹篇。
《良耜》是在西周初期也就是成、康時期農業大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詩的價值顯而易見。眾所周知,周人的祖先後稷、公劉、古公亶父(即周太王)歷來形成瞭一種重農的傳統;再經過周文王、周武王父子兩代人的努力,終於結束瞭殷王朝的腐朽統治,建立瞭以“敬天保民”為號召的西周王朝,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放瞭生產力,提高瞭奴隸從事大規模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良耜》正是當時這種農業大發展的真實寫照。在此詩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當時的農奴所使用的耒耜的犁頭及“鎛(鋤草農具)”是用金屬制作的,這也是瞭不起的進步。在藝術表現上,這首詩的最大特色是“詩中有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