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郭沫若

郭沫若對中國現代文壇有著極大的影響。現在請閱讀學習啦小編整理的一些靜夜郭沫若的內容。
靜夜郭沫若
月光淡淡,
籠罩著村外的松林。
白雲團團,
漏出瞭幾點疏星。
天河何處?
遠遠的海霧模糊。
怕會有鮫人在岸,
對月流珠。
靜夜郭沫若賞析一
《靜夜》選自詩人第二部詩集《星空》。《星空》寫於五四以後詩人最苦悶的時期。當時詩人正在日本留學,其間詩人於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兩度回國。
這首小詩共兩節。
第一節,寫人間的月色和晚景。這是詩人站在地上寫景。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籠罩著村外的那一片松樹;天上團團白雲之間,隱隱約約露出瞭幾顆星星。短短四句,描繪瞭一幅極其寧靜、美好的月夜晚景圖,把人帶進一個超現實的夢的世界。這為詩人下面展開聯想營造瞭氛圍。
靜夜郭沫若賞析二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初,中國國內軍閥混戰,國困民貧,當時詩人正在日本留學,面對中國的現實,詩人感到失望而痛苦。有道是“言為心聲”, 這首小詩,正是寫於詩人留學日本期間,詩人一個人站在大海邊,對月吟哦,字裡行間既包含瞭詩人對時代的失望情緒,也隱隱流露出對祖國、傢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詩的第一節通過對月光、松林、白雲、疏星的描寫,給讀者展現瞭一幅幽美的“月夜晚景圖”。詩人以站在地上的視角,運用白描的手法來寫景,你看:那淡淡的月色*,籠罩著村外的那一片松林;天上團團白雲之間,隱隱約約露出瞭幾顆星星。雖然隻有短短四句,卻描繪瞭一幅極其寧靜、美好的月夜晚景圖,把讀者帶進一個超越現實的夢的世界,此情此景,真是妙不可言,這為詩人下面展開豐富的聯想營造瞭氛圍。在第二節,詩人抬眼看見得是一條海霧蒙蒙的天河,再由天河展開豐富的想象,想到那鮫人泣珠的傳說,在那茫茫的天河裡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異常淒美的場面。在這月華滿天的時刻,詩人想到天上的鮫人對月流珠,其實是詩人自己對月深思,想到自己的祖國生靈塗炭,民不聊生,而自己卻在異國他鄉,壯志難酬,於是把哀傷、無奈、惆悵都化作瞭詩行。鮫人孤獨地對月流珠,詩人又何嘗不是對月流淚?他為何這樣孤獨這樣無望?他的親人、朋友、伴侶呢?……詩作把讀者引入瞭奇異的世外仙境,又給讀者留下瞭思索的空間,讀來令人產生無限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