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聽雨 季羨林
《聽雨》是中學語文常考的閱讀題。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帶來的關於聽雨 季羨林的內容,歡迎閱讀!
聽雨 季羨林
①從一大早就下起雨來。下雨,本來不是什麼稀罕事兒,但這是春雨,俗話說:“春雨貴似油。”而且又在罕見的大旱之中,其珍貴就可想而知瞭。
②“潤物細無聲”,春雨本來是聲音極小極小的。但是,我現在坐在隔成瞭一間小房子的陽臺上,頂上有塊大鐵皮。樓上滴下來的簷溜就打在這鐵皮上,打出聲音來,於是就不“細無聲”瞭。按常理說,我坐在那裡,同文字拼命,本來應該需要極靜極靜的環境,才能安下心來,進入角色。這種雨敲鐵皮的聲音應該是極為討厭的,是必欲去之而後快的。
③然而,事實卻正相反。我靜靜地坐在那裡,聽到頭頂上的雨滴聲,心裡感到無量的喜悅。這聲音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我浮想聯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風生筆底。文字仿佛活瞭起來,我也仿佛又溢滿瞭青春活力。
④在中國,聽雨本來是雅人的事。我雖然自認還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卻還很難說。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間的一種動物吧。中國古代詩詞中,關於聽雨的作品是頗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聽雨的詞當然是宋代蔣捷的《虞美人》瞭:
少年聽雨歌樓上, 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 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⑤蔣捷聽雨時的心情,是頗為復雜的。他是用聽雨這一件事來概括自己的一生的,從少年、壯年一直到老年,達到瞭“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對老的概念,有相當大的差別。他是“鬢已星星也”,有一些白發,看來最老也不過五十歲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過是介乎中老之間,用我自己比起來,我已經到瞭望九之年,鬢邊早已不是“星星也”,頂上已是“童山濯濯”瞭。要講達到“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資格。我已經能夠“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瞭。
⑥可我為什麼今天聽雨竟興高采烈呢?這裡面並沒有多少雅味,我在這裡完全是一個“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麥子,是那遼闊原野上的青青的麥苗。我生在鄉下,雖然六歲就離開,談不上幹什麼農活,但是我拾過麥子,撿過豆子,割過青草,劈過高粱葉。我血管裡流的是農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畢生對農民和農村懷著深厚的感情。農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糧食。天一旱,就威脅著莊稼的成長。即使我長期住在城裡,下雨一少,我就望雲霓,自謂焦急之情,決不下於農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性。我天天聽天氣預報,時時觀察天上的雲氣。憂心如焚,徒喚奈何。在夢中也看到的是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