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賦得永久的悔讀後感

季羨林散文的創作觀念和散文本身都具有瞭別具一格的獨特性,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賦得永久的悔季羨林,以供大傢閱讀。
《賦得永久的悔》原文
題目是韓小蕙小姐出的,所以名之曰“賦得”。但文章是我心甘情願作的,所以不是八股。我為什麼心甘情願作這樣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題目出得好,不但實獲我心,而且先獲我心:我早就想寫這樣一篇東西瞭。
我己經到瞭望九之年。在過去的七八十年中,從鄉下到城裡;從國內到國外;從小學、中學、大學到洋研究院;從“志於學”到超過“從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既經過“山重水復疑無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悅與憂傷並駕,失望與希望齊飛,我的經歷可謂多矣。要講後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選其中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為它片刻也沒有離開過我的心。
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裡。我祖父母早亡,留下瞭我父親等兄弟三個,孤苦伶盯,無依無靠。最小的叔叔送瞭人。我父親和九叔背井離鄉,盲流到濟南去謀生。此時他倆也不過十幾二十歲。在舉目無親的大城市裡,必然是經過千辛萬苦,九叔在濟南落住瞭腳。於是我父親就回到瞭故鄉,說是農民,但又無日可耕。又必然是經過千辛萬苦,九叔從濟南有時寄點錢回傢,父親賴以生活。不知怎麼一來,竟然尋上瞭媳婦,她就是我的母親。
後來我聽說,我們傢確實也闊過一陣。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東三省用口袋裡剩下的最後五角錢,買瞭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災獎券,中瞭獎。兄弟倆商量,要“富貴而歸故鄉”,回傢揚一下眉,吐一下氣。於是把錢運回傢,九叔仍然留在城裡,鄉裡的事由父親一手張羅。他用荒唐離奇的價錢,買瞭磚瓦,蓋瞭房子。又用荒唐離奇的價錢,置瞭一塊帶一口水井的田地。一時興會淋漓,真正揚眉吐氣瞭。可惜好景不長,我父親又用荒唐離奇的方式,仿佛宋江一祥,豁達大度,招待四方朋友。轉瞬間,蓋成的瓦房又拆瞭賣磚、賣瓦。有水井的田地也改變瞭主人。全傢又回歸到原來的信況。我就是在這個時候,在這樣的情況下降生到人間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