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作品讀後感
梁實秋是個博學多才的人,不僅曾是“新月派首席理論傢”,在文藝批評思想方面多有建樹。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傢整理的梁實秋作品讀後感,希望大傢喜歡。
梁實秋作品讀後感一:梁實秋作品《旅行》讀後感
1995年寒假,我在新華書店偶然的看到瞭《梁實秋閑適散文精品》一書,立即就被書中所收錄的一篇篇散文吸引住瞭,便毫不猶豫地買瞭下來。從此,它陪伴我度過16年閑暇時光,始終讓我愛不釋手。
今年是建校60周年大慶,令我到鐵工校工作27年來最為感動的事情是學校發放瞭旅遊經費,鼓勵我們四處遊玩,開闊眼界。
此時此刻,重讀梁實秋的散文《旅行》,我心中頗為感慨。
散文《旅行》開篇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人對待旅行的態度。“我們中國人是最怕旅行的一個民族。鬧饑荒的時候都不肯輕易逃荒,寧願在傢鄉吃青草啃樹皮吞觀音土,生怕離鄉背井之後,在旅行中流為餓莩,失掉最後的權利----壽終正寢。至於席豐履厚的人更不願輕舉妄動,墻上掛一張圖畫,看看就可以當‘臥遊’,所謂‘一動不如一靜’。說穿瞭‘太陽下沒有新鮮事物’”。這絕妙的文字讀起來讓人忍俊不禁,嘖嘖稱贊。
由此聯想到我的奶奶------一位貴州遵義鄉間目不識丁的農婦。1955年跟著兒子來到陌生的四川成都,直至1987年去世,也沒走出過成都府。記得我上中學時,她但凡生病,便向我父親交代,病好後一定送她回遵義鄉下,原由是她說在成都死後火化會“好痛哦”。不過最終還是一盒骨灰回到瞭她魂牽夢繞的傢鄉,葬於故鄉的青山綠水之中。
文中對出門旅行帶行李----鋪蓋卷兒的描述,生動細膩、風趣自然。它一下子打開瞭我封存N多年的記憶。上世紀七十年代我還在讀中學時,每學期例行公事的學農勞動。打鋪蓋卷兒可稱得上是一項技術活,好多女生的鋪蓋卷兒打得松松誇誇,從傢到學校再到學農的住地,幾次折騰,早就散落一地。現在好瞭,不管是出門讀書還是旅行,幾樣隨身攜帶的衣物,一個旅行箱便“OK”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