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經典文章

梁實秋(1903-1987),原籍浙江杭縣,生於北京。學名梁治華,字實秋,一度以秋郎、子佳為筆名。著名文學評論傢、散文傢、翻譯傢。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傢整理的梁實秋經典文章,希望大傢喜歡。
梁實秋經典文章一:旅行
我們中國人是最怕旅行的一個民族。鬧饑荒的時候都不肯輕易逃荒,寧願在傢鄉吃青草啃樹皮吞觀音土,生怕離鄉背井之後,在旅行中流為餓莩,失掉最後的權益——壽終正寢。
至於席豐履厚的人更不願輕舉妄動,墻上掛一張圖畫,看看就可以當“臥遊”,所謂“一動不如一靜”。說穿瞭“太陽下沒有新鮮事物”。號稱山川形勝,還不是幾堆石頭一汪子水?
我記得做小學生的時候,郊外踏青,是一樁心跳的事,多早就籌備,起個大早,排成隊伍,擎著校旗,鼓樂前導,事後下星期還得作一篇《遠足記》,才算功德圓滿。旅行一次是如此的莊嚴!我的外祖母,一生住在杭州城內,八十多歲,沒有逛過一次西湖,最後總算去瞭一次,但是自己不能行走,抬到瞭西湖,就沒有再回來——葬在湖邊山上。
古人雲,“一生能著幾雨屐?”這是勸人及時行樂,莫怕多費幾雙鞋。但是旅行果然是一樁樂事嗎?其中是否含著有多少苦惱的成分呢?
出門要帶行李,那一個幾十斤重的五花大綁的鋪蓋卷兒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難關。要捆得緊,要捆得俏,要四四方方,要見棱見角,與稀松露餡的大包袱要迥異其趣,這已經就不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所能勝任的瞭。關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開看看,看完之後便很難得再復原。“乘興而來,興盡而返。”很多人在打完鋪蓋卷兒之後就覺得遊興已盡瞭。在某些國度裡,旅行是不需要攜帶鋪蓋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隨時洗換的被單,——旅客可以無牽無掛,不必像蝸牛似的頂著安身的傢夥走路。攜帶鋪蓋究竟還容易辦得到,但是沒聽說過帶著床旅行的,天下的床很少沒有臭蟲設備的。我很懷疑一個人於整夜輸血之後,第二天還有多少精神遊山逛水。我有一個朋友發明瞭一種服裝,按著他的頭軀四肢的尺寸做瞭一件天衣無縫的睡衣,人鉆在睡衣裡面,隻留眼前兩個窟窿,和外界完全隔絕,——隻是那樣子有些像是KKK,夜晚出來曾經幾乎嚇死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