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作品的讀後感
餘秋雨作品通過大膽創新,以強烈的人性關懷、深刻的歷史反思、沉重的文化憂患而深受讀者的青睞。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傢整理的餘秋雨作品的讀後感,希望大傢喜歡。
餘秋雨作品的讀後感一
餘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散文,它擺脫瞭沉湎於自我小天地的小傢子氣,而表現為一種情懷,更為慷慨豪邁的大散文。散文一字一句都感於心,思於心。其人,其文,始終是心頭情感的沉積;其思,其憂,更是我們精神所皈依的圖騰。
體現在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和滄桑感,一種浩然而不矯情的雍容與大氣,一種俯仰天地古今的內在沖動與感悟,一種湧動著激情與靈性的智慧與思考。落筆如行雲流水,舒卷之間靈性激濺,有博雅的文化內涵,筆端飽蘸著深切的民族憂患意識,字裡行間充盈著越邁千年的睿智哲思。
中國的歷史走瞭太遠瞭,中華的文化也沉積瞭太久瞭,迎面是一個新的千年,一個新的世紀,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也該抖抖身上的塵土,盤點一下自己的包裹瞭,餘秋雨先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開始瞭他的“文化苦旅”。
餘秋雨散文《文化苦旅》寫道:“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
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出瞭“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文章中沒有細節,沒有歷史人物,沒有山水勝跡,但卻充盈著閃光的智慧,蘊涵著深刻的思考。殘垣斷壁中,那優美的語言,獨特的視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強烈的吸引瞭我。
走進廢墟,體會著歷史的滄桑,品味著文化的內涵。在敦煌,他懷著無比的熱情贊美民族代代相傳承的對美與善的藝術的追求與表達;也在夕陽西下的時候面對“道士塔”,揭開民族的傷疤,目光黯淡地心痛於近代內憂外患中民族精神的淪陷和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