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花非花

《花非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的一首雜言古詩。現在請欣賞學習啦小編帶來的白居易《花非花》。
白居易《花非花》原文: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白居易《花非花》譯文:
說它是花不是花,說它是霧嗎不是霧。
半夜時到來,天明時離去。
來時仿佛短暫而美好的春夢?
離去時又像清晨的雲彩無處尋覓。
白居易《花非花》創作背景:
《白氏長慶集》中有《真娘墓》以及《簡簡吟》二詩,且二詩均為悼亡之作。此《花非花》詩與以上二詩同卷,編次其後。《花非花》詩大約與《簡簡吟》同時為同一目所作。據詩意,亦屬往事雖美,卻如夢如雲,不復可得之嘆。
白居易《花非花》鑒賞: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這首“花非花”卻頗有些“朦朧”味兒,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
詩取前三字為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蘇東坡似從這裡獲得一絲靈感,寫出瞭“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水龍吟》)的名句。蘇詞所詠為楊花柳絮,而白詩所詠何物未嘗顯言。但是,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裡取喻於花與霧,在於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
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瞭。“夢”原來也是一比。這裡“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啟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於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幻滅,於是引出一嘆:“去似朝雲無覓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