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夜雪

《夜雪》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現在請欣賞學習啦小編帶來的白居易《夜雪》。
白居易《夜雪》原文: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白居易《夜雪》譯文:
夜臥枕被如冰,不由讓我很驚訝,又看見窗戶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時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為不時地能聽到雪把竹枝壓折的聲音。
白居易《夜雪》創作背景:
白居易的《夜雪》作於公元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詩人當時45歲,官職是江州司馬。當時白居易因上書論宰相遇刺事被貶江州,在寒冷寂靜的深夜中作者看見窗外積雪有感而發,孤寂之情愈發濃烈,寫下瞭這首《夜雪》。
白居易《夜雪》鑒賞:
前兩句“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為生活經驗證明: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裡已感衾冷,可見落雪已多時。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此句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瞭亮光。以上全用側面描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
後兩句“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裡仍用側面描寫,卻變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減。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托出“重”字,別有情致。“折竹聲”於“夜深”而“時聞”,顯示瞭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瞭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隻為瞭“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於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