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念奴嬌·昆侖》

《念奴嬌·昆侖》
毛澤東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中國。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註釋
1、昆侖:昆侖,即昆侖山,又稱昆侖虛、昆侖丘或玉山。地理觀念上的昆侖山,指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間,伸延至青海境內,全長約2500公裡平均,海拔5500——6000米。古代神話的西方昆侖,是漢以前地理上的昆侖一名與傳說中昆侖的結合。作者自註:“昆侖: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國,改為一截還東國。忘記瞭日本人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瞭。別的解釋不合實際。”
2、橫空出世:橫空,橫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形容山的高大和險峻。
3、莽:莽莽,狀高大。《小爾雅》:莽,大也。後世引申有魯莽、莽撞、猛健諸義。
4、閱盡人間春色:閱盡,看足、看盡、看遍。人間春色,不止指大地春光,而且指人世衰盛。
5、飛起玉龍三百萬:玉龍,白色的龍;三百萬是形容其多。這裡是說終年積雪的昆侖山脈蜿蜒不絕,好像無數的白龍正在空中飛舞。(按:作者原註中的“前人”指北宋張元。張元句,始見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一,原作“戰死玉龍三十萬,敗鱗風卷滿天飛”。以後有關記載漸有出入。南宋魏慶之輯《詩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條作“戰退<舊時通行本作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似為作者原註所據。“當年孫行者過此”,是當地居民傳說《西遊記》裡的故事。)作者自註:“宋人詠雪詩雲:‘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昆侖各脈之雪,積世不滅,登高遠望,白龍萬千,縱橫飛舞,並非敗鱗殘甲。夏日部分消溶,危害中國,好看不好吃,試為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