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 仁者樂山
對於一些高山,你喜歡嗎?下面請欣賞學習啦小編帶來的餘秋雨的《仁者樂山》。
《仁者樂山》原文:
從意大利到奧地利,我們知道,已經從南歐進入瞭中歐,目光當然會有一點轉變。
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當然與小城不同,雖然年代並不久遠但很有文化。一百多年前已經有旅行傢作出評語:“在維也納,抬頭低頭都是文化。”我不知道這句話的含義是褒是貶,但好像是明褒實貶,因為一切展示性的文化堆積得過於密集,實在讓人勞累。
接下去的一個評語倒是明貶實褒:“住在維也納,天天想離開卻很難離開。”這句評語的最佳例證是貝多芬,他在一城之內居然搬瞭八十多次傢,八十多次都沒有離開,可見維也納也真有一些魔力。但這魔力對貝多芬比較具體,那就是當時作為音樂之都的聽眾基礎巴整體氛圍。
時至今日,這種魔力凝凍成一種重復式的紀念,藝術不再有勃發的創造勢頭,市民也不再有旺盛的發現激情,一切有關藝術大師在維也納被接納、受擁戴、被冷落的種種傳說,永遠隻成瞭傳說。它當然還是有內涵、有氣勢的,但是,太重的文化負擔使它處處陷入程序化的紀念聚集,而自己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態又使它不能像巴黎、倫敦、柏林那樣為程序化的紀念註入實質性的現代精神,因此顯得沈悶而困倦。奧地利人明白這一點,因此早已開始瞭對維也納的審美背叛和生態背叛。
奧地利的當代風采,在維也納之外,甚至在“維也納森林”之外。應該走遠一點去尋找,走到那些當初被看成冷僻荒野的山區農村,走到因斯佈魯克到薩爾茨堡、林茨的山路間。尋找時,有小路應該盡量走小路,能停下逗留一會兒當然更好。
奧地利的山區農村不僅背叛瞭維也納,也背叛瞭作為歐洲主幹的海洋文明。整個國傢四周都沾不到海,這會給交通、貨運、氣候、風光帶來太大的局限,但他們國歌的第一句就自豪地宣稱:“高山之國……”。它是歐洲的異數,因上極大地豐富瞭歐洲。
奧地利的山區農村使我疑惑起來:自己究竟是喜歡山,還是喜歡水這裡所說的“喜歡”,不是指偶爾遊觀,而是指長期居息。偶爾遊觀哪兒都能看出一點美來,但要你認真住下來就不一樣瞭。要方便最好是居住在平原,但人生在世並不全是為瞭方便。無論是臨水還是倚山都會有一些不方便,甚至還會引來一些大災難,但相比之下,山間的麻煩更多。從外面看是好好一座山,住到瞭它的山窩裡很快就會感到閉塞、局促、坎坷、蕪雜,這種生態圖像與水邊正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