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大傢的作品
雜文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特色,諷刺是其雜文藝術的重要特征。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傢精心整理的雜文大傢的作品,希望對大傢有用。
雜文大傢的作品1:國人的淚
原隻知林黛玉“多愁善感”,現如今,多愁善感的,成批。大批量的,尤其在電視上。小小屏幕,時常擠著一大群抹淚的人。一則,電視特別擅長做淚腺的“引流”,特會打造“引淚”的由頭;二來,把著攝像機的,特會適時地將鏡頭拉近到奪眶而出的晶瑩淚花上去。在尋常的環境下,一個人的流淚未必有大面積的連鎖反應,可這淚一進入“大特寫”鏡頭,就特別具有感染力。一滴淚,可在億萬個電視終端,匯成一條河。
不能說這淚水是“矯情”。要是電視臺組織一個什麼“愛心下鄉”之類的活動,應征者擠破頭。要是電視播瞭一個白血病少女臥床的鏡頭,不出幾日,捐款就上萬。不過,好像非得由電視作“總動員”,別的場合,各位的淚腺就顯得不夠發達瞭。我總見街頭乞討者的討罐空著,或有幾個超市都不“找零”的鋼鏰兒墊底。手彈吉他、唱功絕不輸給明星的文化乞丐,偶爾在膝前的鐵盒裡露出一兩張紙票子,卻不知他在骯臟的地下通道裡,獻瞭多少支曲子。
也不能說國人的淚都是逢場作戲,但那淚,好像非得由導演指揮且呼喊著“大愛無疆”才瀉得出來。俄羅斯鬧危機時,我去莫斯科,俄國人手裡特別缺錢,可還是把大票子投進乞討者的紙盒子裡。賣貓的也會利用人們的憐憫心,在紙上寫:“可憐可憐這隻小貓咪吧!”俄羅斯人不乏對弱者的同情,但電視裡從來不導演流淚。
我沒去過美國。美國人愛不愛流淚,不知。但偶爾看瞭陳丹青的一句話:“紐約主持人從來不哭,王志哭瞭,帶著單邊的酒窩,悄然拭淚,又復發問。”(《荒廢集·非典在北京》)看來,美國主持人的淚比我們節約,況且王志的淚比起倪萍等已算比較節約的瞭。
但美國有許多足讓我們流淚但他們不會流淚的習以為常的事。聽一位美籍華人說,有一回,他去銀行辦事,辦瞭一個多小時,出來,見一位陌生人在他的車邊等他,那人說,他的車被刮蹭。這陌生人一旁就站著那位刮蹭者,他怕那人走掉,已在這裡守瞭多時。我想,若在我國,絕沒有人管這閑事,就算管,也早被那刮蹭者罵跑瞭。他還說瞭另一種現象。要是開車途中拋瞭錨,打此路過的駕車人,都會停下車來問一句:“要幫忙嗎?”我想,若在我們這裡,怕是呼叫也未必有人應呢!不知美國有沒有過流“大愛”之淚的訓練階段,也許淚早流過瞭,現在隻剩下幹巴巴地做善事瞭。還說俄羅斯,走遍那片土地,絕對找不到一塊“禁止吸煙”的牌子,但也絕對看不到任何一個人在公共場所吸煙,醉鬼,都忘不瞭這一條。習慣成自然,就不需要提示瞭,淚,也無須別人例如導演來“引”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