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贊揚母愛有關的散文
母親像黑夜裡的一盞明燈, 在我迷失方向時, 她會指引我、照亮我, 走向光明,;下面學習啦小編整理瞭與贊揚母愛有關的散文,供你參考!
與贊揚母愛有關的散文篇一:母親的豆花
川南多山地,產豆,豆制品便成為百姓的傢常菜。
童年傢貧,吃食清淡少油葷,因此常做豆花吃。豆花味美成本低,待客亦不失臉面。親友臨門,無肉款待,母親就忙著做豆花……
我傢住在縣城一條小巷的一座小院內,從我懂事就發現屋簷下有一個不知用瞭多少年的石磨,那是幾戶人傢共用的磨豆漿的工具。母親是做豆花的能手,在街坊小有名氣,大傢都稱贊母親做的豆花鮮嫩可口、恰到好處,特別是蘸水的風味獨特。我傢每次做豆花,母親都會給左鄰右舍挨傢挨戶送去一大碗,自傢所剩無幾。兒時的我因此常撅嘴賭氣。母親說:“都在一個院子裡住,遠親不如近鄰,讓大傢都嘗嘗嘛。”
母親所在的紡織廠解體後,沒瞭穩定收入,她就在傢幫人帶小孩,當保姆維持生計,供養子女讀書,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有個星期日,縣中學教書的廖老師夫婦,要把兩歲的女兒帶來托母親照顧。母親高興地說:“人傢教高中的老師相信我,把寶貝女兒送過來,我們要好好招侍。沒什麼好菜,那就做豆花吧。”
一傢人便忙開瞭……侍到第二天中午客人入席後,一大盆淺黃色的熱騰騰香噴噴的豆花端上桌,廖老師品嘗後贊不絕口,笑道:“我還是第一次吃到這麼好吃的豆花。早就聽說王姨做的豆花好,色香味俱全,果真名不虛傳,我看可以申請個專利瞭!”母親雖不懂什麼是專利,卻記住瞭廖老師喜歡吃她做的豆花。也笑著說:“我們小傢小戶的,沒得啥招待客人的,別客氣,多吃點哈。”
其實,廖老師的誇獎也不無道理,母親做的豆花確實獨特精細,工序復雜。首先,選擇的原料就頗為講究:黃豆要本地的淺綠色的、穎粒的飽滿的,凝固豆花用的鹵水要自貢產的;做蘸水的花椒要雲南來的、辣椒用的七星椒必須鮮亮大紅的……俗話說,“雞肉已上桌,豆花還沒熟。”豆花制作過程說來簡單,實際操作卻十分精細、費時。老傢的豆花是“黃薑豆花”,豆花壓成後要用刀切成方塊,再放到黃薑和花生漿混合的湯裡煮沸,既有濃鬱的花生香又有惹食欲的淡黃色。“色”和“香”都有瞭,還差個“味”。母親做的豆花蘸水也很講究,渣渣肉炒宜賓碎米芽菜,配上油海椒、芝麻、味精、蔥花、酥花生顆粒等作料。這樣精致獨特的豆花能不好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