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詩詞《雁門太守行》鑒賞
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起彼伏,發生過重大的戰爭。如史載,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沖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
從有關《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一些傳說和材料記載推測,可能是寫平定藩鎮叛亂的戰爭。 當時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賀當時僅17歲。
此詩寫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奮戰、誓死疆場的英雄。詩以熱烈的禮贊和深沉追念的心情,塑造出一個十分具體而動人的英雄人物形象,格調濃麗而壯烈。以“報君黃金臺上意”作結,反映瞭作者投筆從戎,建功立業,但又得不到賞識的一種“英雄無用”的悲哀。
雁門太守行
朝代:唐代 作者: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鑒賞
《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唐人的這類擬古詩,是相對唐代“近體詩”而言的。它有較寬押韻,押韻,不受太多格律束縛,可以說是古人的一種半自由詩。後稱“樂府詩”。多介紹戰爭場景。
詩人的語言極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為瞭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態上著力,用濃辭麗藻大紅大綠去表現緊張悲壯的戰鬥場面,構思新奇,形象豐富。
一般說來,寫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不宜使用表現濃艷色彩的詞語,而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濃艷,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詩人就象一個高明的畫傢,特別善於著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隻勾勒輪廓而已。他寫詩,絕少運用白描手法,總是借助想象給事物塗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有效地顯示瞭它們的多層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