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婦怨 張籍
《征婦怨》是唐代詩人張籍創作的一首古詩。全詩以漢喻唐,描寫戰爭的殘酷及其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用詞簡練,情思婉轉。學習啦小編為大傢整理瞭這首作品的全詩和意思,希望大傢喜歡。
《征婦怨》
作者:張籍
九月匈奴殺邊將,漢軍全沒遼水上。
萬裡無人收白骨,傢傢城下招魂葬。
婦人依倚子與夫,同居貧賤心亦舒。
夫死戰場子在腹,妾身雖存如晝燭。
《征婦怨》註釋:
①歿(mò):覆沒、被消滅。
②招魂葬:民間為死於他鄉的親人舉行的招魂儀式。用死者生前的衣冠代替死者入葬。
③依倚:依賴、依靠。
④同居:與丈夫、兒子共同生活在一起。
⑤晝燭:白天的蠟燭,意為暗淡無光,沒用處。
《征婦怨》意思:
在秋風蕭瑟的淒寒九月,匈奴兵再次侵擾邊塞,屠殺邊地將領。漢軍傷亡慘重,全部喪生在遼水邊境。由於萬裡之外白骨無人收,所以傢傢隻能都在城下招魂安葬他們。
征婦曾經設想與丈夫、兒子共同生活,即使貧賤卻舒心。如今丈夫死在戰場上,今後誰才是她的依靠?肚子裡的遺孤生下來怎樣哺育?雖然還活著但就像白天的蠟燭那樣暗淡無光,生活毫無希望。
《征婦怨》鑒賞:
在古典詩詞中,良人從軍、征婦哀怨是一大習見題材。張籍《征婦怨》卻翻出新意,以其摧心嘔血、深至沉痛而卓然不群,享譽後世。“九月匈奴殺邊將,漢軍全沒遼水上。”遼水,即今東北遼河,於遼寧營口東南入海。詩歌開門見山,點明征婦怨毒所由。詩中“全沒”二字,力過千鈞,從戰況慘烈,傷亡慘重中突出事件的典型性,從而生發出征婦哀苦情感。“萬裡無人收白骨,傢傢城下招魂葬。”招魂葬,舊時風俗,由於無法收屍入殮,生怕親人靈魂不知所歸,於是高聲呼喚親人姓名,招引魂兮歸來,並以死者衣冠葬入棺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