芄蘭 詩經

《芄蘭》,《詩經·衛風》篇名。為先秦時代衛地漢族民歌。描寫一個童子盡管佩戴著成人的服飾,而行為卻仍幼稚無知,既不知自我,又不知與他人相處,諷刺瞭童子的無能。學習啦小編為大傢整理瞭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傢喜歡。
《芄蘭》
作者:佚名
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芄蘭》意思:
芄蘭莢實長在枝,有個童子已佩觽。雖然身上已佩觽,難道不能與我在一起?看他一本正經相啊,垂著腰帶顫晃晃啊。
芄蘭莢實連著葉,有個童子已戴決。雖然指上已戴決,難道不能與我再親熱?看他一本正經相啊,垂著腰帶顫晃晃啊。
《芄蘭》註釋:
⑴芄(wán丸)蘭:亦名女青,莢實倒垂如錐形。支:借作“枝”。
⑵觿(xī西):象骨制的解結用具,形同錐,也可為裝飾品。成人佩飾。
⑶能:寧,豈。知:智,一說“接”
⑷容:佩刀。遂:佩玉。一說容、遂,舒緩悠閑之貌。
⑸悸:帶擺動貌。
⑹韘(shè社):象骨制的鉤弦用具,著於右手拇指,射箭時用於鉤弦。
⑺甲:借作“狎”,親昵。一說長也。
《芄蘭》寫作背景:
此篇主旨說法很多,一謂刺詩,漢《毛詩序》說:“刺惠公也,驕而無禮,大夫刺之。”元劉玉汝《詩纘緒》說:“愚意衛人之賦此,毋亦嘆衛國小學之教不講歟?”明豐坊《詩說》說:“刺霍叔也,以童僭成人之服,比其不度德量力,而助武庚作亂。”明季本《詩說解頤》說:“世俗父兄不能教童子習幼儀,而躐等(超越級別)以騖高遠也,故詩人作詩以刺之。”今人高亨《詩經今註》等則以為是刺童子早婚。一謂美惠公,近人徐紹楨《學壽堂詩說》說:“當是惠公初即位,以童子而佩成人之觽,行國君之禮,其大夫作詩美之,欲勉其進德耳。”一謂戀歌,今人朱東潤《詩三百篇探故》說:“以次章‘能不我甲(狎)’之句推之,疑為女子戲所歡之詞。”茲取後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