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天作

《天作》是《詩經》裡面《頌·周頌》中的一首古典詩歌。以下就是小編要與大傢分享的詩經《天作》,希望大傢喜歡!
詩經《天作》原文:
天作高山,
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子孫保之。
詩經《天作》譯文:
高聳的岐山自然天成,
創業的大王苦心經營。
荒山變成瞭良田沃野,
文王來繼承欣欣向榮。
他率領民眾雲集岐山,
闊步行進在康莊大道,
為子孫創造錦繡前程。
詩經《天作》鑒賞:
對於周人來說,岐山是一聖地:“周之興也,鸑鷟(yuè zhuó即鳳凰)鳴於岐山。”(《國語·周語》)周人一系傳至古公亶父,居於豳地,“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復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乃與私屬去豳,度漆、沮。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史記·周本紀》)古公之前,後稷、公劉二位也是功勛卓著,《國語》之所以取岐山為周人興起的聖地,似是極度推崇古公之仁,從上引文可見,古公不僅仁愛本族,而且推仁愛於一再侵犯於己的異族,自然更是難能可貴,因而也更具備後世儒傢所定的聖人品格。
《天作》是周頌中少有的提及具體地點的作品(另一篇是《潛》),它寫出瞭岐山。《毛詩序》說它是“祀先王先公”,朱熹《詩集傳》則指為“祭大王之詩”,都認為祭祀的對象是人。姚際恒《詩經通論》引季明德語,認為是“岐山之祭”,即《天作》的祭祀對象是岐山。其實,岐山是古公至文王歷代周主開創經營的根據地,其後的伐商滅紂便是在此積蓄瞭力量。《天作》這首詩,應該既是祭聖地,同時又是祭開創經營聖地的賢明君主的。由於岐山之業為古公開創,而文王後來由此遷都於豐,故《天作》應是在岐山對古公至文王歷代君主進行祭祀的詩。至於行祭之人,則非文王的繼承人武王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