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品
汪曾祺的作品恬淡自然,展示出一種豁達平和的人情味;類似散文化的筆觸顯露出醇厚的傳統味道而又不失現代意識。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傢整理的汪曾祺作品,希望大傢喜歡。
汪曾祺作品一:國子監
為瞭寫國子監,我到國子監去逛瞭一趟,不得要領。從首都圖書館抱瞭幾十本書回來,看瞭幾天,看得眼花氣悶,而所得不多。後來,我去找瞭一個“老”朋友聊瞭兩個晚上,倒像是明白瞭不少事情。我這朋友世代在國子監當差,“侍候”過翁同和、陸潤庠、王垿等祭酒,給新科狀元打過“狀元及第”的旗,國子監生人,今年七十三歲,姓董。
國子監,就是從前的大學。
這個地方原先是什麼樣子,沒法知道瞭(也許是一片荒郊)。立為國子監,是在元代遷都大都以後,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8年),距今約已七百年。
元代的遺跡,已經難於查考。給這段時間作證的,有兩棵老樹:一棵槐樹,一棵柏樹。一在彝倫堂前,一在大成殿階下。據說,這都是元朝的第一任國立大學校長——國子監祭酒許衡手植的。柏樹至今仍頗頑健,老幹橫枝,婆娑弄碧,看樣子還能再活個幾百年。那棵槐樹,約有北方常用二號洗衣綠盆粗細,稀稀疏疏地披著幾根細瘦的枝條,幹枯僵直,全無一點生氣,已經老得不成樣子瞭,很難斷定它是否還活著。傳說它老早就已經死過一次,死瞭幾十年,有一年不知道怎麼又活瞭。這是乾隆年間的事,這年正趕上是慈寧太後的六十“萬壽”,嗬,這是大喜事!於是皇上、大臣賦詩作記,還給老槐樹畫瞭像,全都刻在石頭上,著實熱鬧瞭一通。這些石碑,至今猶在。
國子監是學校,除瞭一些大樹和石碑之外,主要的是一些作為大學校舍的建築。這些建築的規模大概是明朝的永樂所創建的(大體依據洪武帝在南京所創立的國子監,而規模似不如原來之大),清朝又改建或修改過。其中修建最多的,是那位站在大清帝國極盛的峰頂,喜武功亦好文事的乾隆。
一進國子監的大門——集賢門,是一個黃色琉璃牌樓。牌樓之裡是一座十分龐大華麗的建築。這就是辟雍。這是國子監最中心,最突出的一個建築。這就是乾隆所創建的。辟雍者,天子之學也。天子之學,到底該是個什麼樣子,從漢朝以來就眾說紛紜,誰也鬧不清楚。照現在看起來,是在平地上開出一個正圓的池子,當中留出一塊四方的陸地,上面蓋起一座十分宏大的四方的大殿,重簷,有兩層廊柱,蓋黃色琉璃瓦,安一個巨大的鎦金頂子,梁柱簷飾,皆朱漆描金,透刻敷彩,看起來像一頂大花轎子似的。辟雍殿四面開門,可以洞啟。池上圍以白石欄桿,四面有石橋通達。這樣的格局是有許多講究的,這裡不必說它。辟雍,是乾隆以前的皇帝就想到要建築的,但都因為沒有水而作罷瞭(據說天子之學必得有水)。到瞭乾隆,氣魄果然要大些,認為“北京為天下都會,教化所先也,大典缺如,非所以崇儒重道,古與稽而今與居也”(《禦制國學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記》)。沒有水,那有什麼關系!下令打瞭四口井,從井裡把水汲上來,從暗道裡註入,通過四個龍頭(螭首),噴到白石砌就的水池裡,於是石池中涵空照影,泛著瀲灩的波光瞭。二、八月裡,祀孔釋奠之後,乾隆來瞭。前面鐘樓裡撞鐘,鼓樓裡擂鼓,殿前四個大香爐裡燒著檀香,他走入講臺,坐上寶座,講《大學》或《孝經》一章,叫王公大臣和國子監的學生跪在石池的橋邊聽著,這個盛典,叫做“臨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