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更衣記

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下面請欣賞學習啦小編帶來的張愛玲的《更衣記》。
《更衣記》原文:
如果當初世代相傳的衣服沒有大批賣給收舊貨的,一年一度六月裡曬衣裳,該是一件輝煌熱鬧的事罷。你在竹竿與竹竿之間走過,兩邊攔著綾羅綢緞的墻——那是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宮室裡發掘出來的甬道。你把額角貼在織金的花繡上。太陽在這邊的時候,將金線曬得滾燙,然而現在已經冷瞭。
從前的人吃力地過瞭一輩子,所作所為,漸漸蒙上瞭灰塵;子孫晾衣裳的時候又把灰塵給抖瞭下來,在黃色的太陽裡飛舞著。回憶這東西若是有氣味的話,那就是樟腦的香,甜而穩妥,像記得分明的快樂,甜而悵惘,像忘卻瞭的憂愁。
我們不大能夠想象過去的世界,這麼迂緩,安靜,齊整——在滿清三百年的統治下,女人竟沒有什麼時裝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著同樣的衣服而不覺得厭煩。開國的時候,因為"男降女不降",女子的服裝還保留著顯著的明代遺風。從十七世紀中葉直到十九世紀末,流行著極度寬大的衫褲,有一種四平八穩的沉著氣象。領圈很低,有等於無。穿在外面的是"大襖"。在非正式的場合,寬瞭衣,便露出"中襖"。"中襖"裡面有緊窄合身的"小襖",上床也不脫去,多半是妖媚的桃紅或水紅。三件襖子之上又加著"雲肩背心",黑鍛寬鑲,盤著大雲頭。
削肩,細腰,平胸,薄而小的標準美女在這一層層衣衫的重壓下失蹤瞭。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不過是一個衣架子罷瞭。中國人不贊成太觸目的女人。歷史上記載的聳人聽聞的美德——譬如說,一隻胳膊被陌生男子拉瞭一把,便將它砍掉——雖然博得普遍的贊嘆,知識階級對之總隱隱地覺得有點遺憾,因為一個女人不該吸引過度的註意;任是鐵錚錚的名字,掛在千萬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氣裡生瞭銹。女人要想出眾一點,連這樣堂而皇之的途徑都有人反對,何況奇裝異服,自然那更是傷風敗俗瞭。
出門時褲子上罩的裙子,其規律化更為徹底。通常都是黑色,逢著喜慶年節,太太穿紅的,姨太太穿粉紅。寡婦系黑裙,可是丈夫過世多年之後,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裙上的細褶是女人的儀態最嚴格的試驗。傢教好的姑娘,蓮步姍姍,百褶裙雖不至於紋絲不動,也隻限於最輕微的搖顫。不慣穿裙的小傢碧玉走起路來便予人以驚風駭浪的印象。更為苛刻的是新娘的紅裙,裙腰垂下一條條半寸來寬的飄帶,帶端系著鈴。行動時隻許有一點隱約的叮當,像遠山上寶塔上的風鈴。晚至一九二○年左右,比較瀟灑自由的寬褶裙入時瞭,這一類的裙子方才完全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