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 孝心無價
都說孝心無價,你覺得呢?下面請欣賞學習啦小編帶來的畢淑敏的《孝心無價》。
《孝心無價》原文:
聽一位研究古文字的教授講,"孝"這個字在甲骨文裡的寫法,是一個少年人牽著一位老人的手,慢慢地在走。"孝"字從右上到左下那長長的一撇,便是老人飄蕩的胡須……
不知這說法是否為史學傢定論,是否無懈可擊,但它以一種恒遠的溫馨,包含著淡淡的苦楚沉淀我心,感到一種人類對自身生命的感懷,一種更為年輕的個體對即將逝去的年華無微不至的關顧與挽留。
"孝"是東方文化燦爛的遺產,但在我們這個國度裡,身份卻很有幾分可疑。和它們比肩的"忠"的地位,則要光輝偉大得多。國傢、民族、政黨、軍隊……都是需要"忠"的,而在"忠孝不能兩全"這句話的陰影下,"孝"好像成瞭"忠"的對立面,冰炭不相容。
和忠比起來,孝的范圍似乎比較窄。前者面對的是眾人,後者大約隻包含自己的傢人。回顧中國的近代史,國傢民族奮戰的艱難歷程,在浸透血與火的車轍裡,難得有"孝"的位置。先驅的革命者,從域外竊得種子,帶回這塊苦難的大地。他們是有知識的年輕人,之所以曾受到良好的教育享有文化,多半和富裕的傢境不可分,但他們義無反顧地向父輩的剝削陣營開火瞭。在黑暗的日子裡,他們一定經歷瞭心靈的分裂與決鬥,最終決定背叛自己的階級。於是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他們緘口,不再談"孝"。
參加革命的窮苦人,投瞭紅軍,當瞭八路,上瞭戰場……他們走瞭,永不回頭,但他們的父母留在饑寒交迫之中,飽受欺凌壓迫,許多人被敵人殘酷地殺害瞭。革命者不會後悔自己的選擇,隻有戰鬥才有勝利,這是惟一正確的道路。但我相信生者在每年中秋,仰望圓圓的明月,低下頭都會黯然神傷。盡管有無數的理由,盡管責任完全不在個人,但在潛意識裡,他們永不為自己辯解,苛刻地認定自己不孝。於是,他們也拒不談"孝"。
新中國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在他們風華正茂的時候,開始瞭"文化大革命"。幾乎每一個人都向自己的父母造過反。在青春勃發期關心國傢大事的同時,意外地從傢裡找到瞭火山的爆發口,以自己的父母為第一目標,那時曾多麼興高采烈,遺下的卻是永久的悔恨。待到狂潮退去,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淒涼地告別父母,遠赴邊陲,有的是身不由己的流放感,再沒瞭絲毫選擇的餘地。即使有誰想到"父母在,不遠遊",在那樣的日子裡,幾乎相當於一句反動口號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