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子建散文精品
對遲子建來說,悲涼是她揮之不去的生命本色,而溫情則是她懷抱世界的信仰所在,二者共同構成瞭其散文創作的基本形態。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傢整理的遲子建散文精品,希望大傢喜歡。
遲子建散文精品一:是誰扼殺瞭哀愁
現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帶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瞭,“哀愁”就得像舊時代的長工一樣,卷起鋪蓋走人。於是,我們看到的是張揚各種世俗欲望 的生活圖景,人們好像是卸下瞭禁錮自己千百年的鐐銬,忘我地跳著、叫著,有如踏上瞭人性自由 的樂土,顯得是那麼亢奮。
哀愁如潮水一樣漸漸回落瞭。沒瞭哀愁,人們連夢想也沒有瞭。缺乏瞭夢想的夜晚是那麼的混沌,缺乏瞭夢想的黎明是那麼的蒼白。
也許因為我特殊的生活經歷吧,我是那麼的喜歡哀愁。我從來沒有把哀愁看做頹廢、腐朽的代名詞。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是可以讓人生長智慧、增長力量的。
哀愁的生長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蒼茫的凍土。是那種人煙寂寥處的幾縷雞鳴,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這樣的環境中,悄然飄入我的心靈。
我熟悉的一個擅長講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 中說沒就沒瞭,可他抽過的煙鍋還在,怎不使人哀愁;雷電和狂風摧折瞭一片像蠟燭一樣明亮的白樺林,從此那裡的野花開得就少瞭,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瞭一夏天的園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將成熟的時候,卻被早霜斷送瞭生命,怎不讓人哀愁;雪來瞭,江 封瞭,船停航瞭,我要有多半年的時光看不到輪船駛入碼頭,怎不叫人哀愁!
我所耳聞目睹的民間傳奇故事、蒼涼世事以及風雲變幻的大自然,它們就像三股弦。它們扭結在一起,奏出瞭“哀愁”的旋律。所以創作伊始,我的筆觸就自然而然地伸向瞭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賞那些散發著哀愁之氣的作品。我發現哀愁特別喜歡在俄羅斯落腳,那裡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發著一股酵母的氣息,能把庸碌的生活發酵瞭,呈現出動人的詩意光澤,從而洞穿人的心靈世界。他們的美術、音樂和文學,無不洋溢著哀愁之氣。比如列賓的《伏爾加河纖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 響曲》,艾托瑪托夫的《白輪船》、屠格涅夫的《白凈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魚王》等等,它們博大幽深、蒼涼遼闊,如遠古的牧歌,凜冽而溫 暖。所以當我聽到蘇聯解體的消息,當全世界很多人為這個民族的前途而擔憂的時候,我曾對人講,俄羅斯是不死的,它會復蘇的!理由就是:這是一個擁有瞭偉大哀愁的民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