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學時代 季羨林

《我的中學時代》是季羨林先生的作品。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帶來的關於我的中學時代 季羨林的內容,歡迎閱讀!
我的中學時代 季羨林
我幼無大志,自謂不過是一隻燕雀,不敢懷“鴻鵠之志”。小學畢業時是1923年,我12歲。當時山東省立第一中學赫赫有名,為眾人艷羨追逐的地方,我連報名的勇氣都沒有,隻敢報考正誼中學,這所學校綽號不佳:“破正誼”,與“爛育英”相映成雙。
可這個“破”學校入學考試居然敢考英文。我“瞎貓碰上瞭死耗子”,居然把英文考卷答得頗好。因此,我被錄取為不是一年級新生,而是一年級半,隻需念兩年半初中即可畢業。
破正誼確實有點“破”,首先是教員水平不高。有一個教生物的教員把“玫瑰”讀為jiu kuai,可見一斑。但也並非全破。校長鞠思敏先生是山東教育界的老前輩,人品道德,有口皆碑;民族氣節,遠近傳揚。他生活極為儉樸,佈衣粗食,不改其樂。他立下瞭一條規定:每周一早晨上課前,召集全校學生,集合在操場上,聽他講話。他講的都是為人處世、愛國愛鄉的大道理,從不間斷,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會有良好的影響。
教員也不全是jiu kuai先生,其中也間有飽學之士。有一個姓杜的國文教員,年紀相當老瞭。由於肚子特大,同學們送他一個綽號“杜大肚子”,名字反隱而不彰瞭。他很有學問,對古文甚至顯學都有很深的造詣。我曾膽大妄為,寫過一篇類似駢體文的作文。他用端正的蠅頭小楷,把作文改瞭一遍,給的批語是:“欲作花樣文章,非多記古典不可。”可憐我當時隻有十三四歲,讀書不多,腹笥瘠薄,哪裡記得多少古典!
另外有—位英文教員,名叫鄭又橋,是江浙一帶的人,英文水平極高。他改學生的英文作文,往往不是根據學生的文章修改,而是自己另寫一篇。這情況隻出現在英文水平高的學生的作文簿中。他的用意大概是想給他們以簡練揣摩的機會,以提高他們的水平,用心亦良苦矣。他平時常看的英文讀本都難度不低,大半是《天方夜譚》、《莎氏樂府本事》、《泰西五十軼事》、《納氏文法》等等。
我從小學到初中,不是一個勤奮用功的學生,考試從來沒有得過甲等第一名,大概都是在甲等第三四名或乙等第一二名之間。我也根本沒有獨占鰲頭的欲望。到瞭正誼以後,此地的環境更給我提供瞭最佳遊樂的場所。校址在大明湖南岸,校內清溪流貫,綠樹成蔭;校後就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湖”;岸邊荷塘星羅棋佈,蘆葦青翠茂密;水中多魚蝦、青蛙,正是我戲樂的天堂。我傢住南城,中午不回傢吃飯,傢裡窮,每天隻給銅元數枚,做午餐費。我以一個銅板買鍋餅一塊,一個銅板買一碗炸丸子或豆腐腦,站在擔旁,倉促食之,然後奔到校後湖濱去釣蝦,釣青蛙。蝦是齊白石筆下的那一種,有兩個長夾,但蝦是水族的蠢材,我隻需用葦稈挑逗,蝦就張開一隻夾,把葦稈夾住,任我將它提出水面,決不放松。釣青蛙也極容易,隻需把做衣服用的針敲彎,抓一隻蒼蠅,穿在上面,向著蹲坐在荷葉上的青蛙,來回抖動,青蛙食性一起,跳起來猛吞針上的蒼蠅,立即被我生擒活捉。我沉湎於這種遊戲,其樂融融。至於考個甲等乙等,則於我如浮雲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