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雜文
魯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和領導者之一,以其創作成就顯示瞭文學革命的實績。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傢整理的魯迅雜文,希望大傢喜歡。
魯迅雜文一:一是之學說
我從《學燈》上看見駁吳宓君《新文化運動之反應》②這一篇文章之後,才去尋《中華新報》③來看他的原文。
那是一篇浩浩洋洋的長文,該有一萬多字罷,──而且還有作者吳宓君的照相。記者又在論前介紹說,“涇陽吳宓君,美國哈佛大學碩士,現為國立東南大學西洋文學教授。君既精通西方文學,得其神髓,而國學復涵養甚深。近主撰學衡雜志,以提倡實學為任,時論崇之”。
但這篇大文的內容是很簡單的。說大意,就是新文化本也可以提倡的,但提倡者“當思以博大之眼光。寬宏之態度。肆力學術。深窺精研。觀其全體。而貫通澈悟。然後平情衡理。執中馭物。造成一是之學說。融合中西之精華。以為一國一時之用。”而可恨“近年有所謂新文化運動者。本其偏激之主張。佐以宣傳之良法。……加之喜新盲從者之多。”便忽而聲勢浩大起來。殊不知“物極必反。理有固然。”於是“近頃於新文化運動懷疑而批評之書報漸多”瞭。這就謂之“新文化運動之反應”。然而“又所謂反應者非反抗之謂……讀者幸勿因吾論列於此。而遂疑其為不贊成新文化者”雲。
反應的書報一共舉瞭七種,大體上都是“執中馭物”,宣傳“正軌”的新文化的。現在我也來紹介一回:
一《民心周報》,二《經世報》,三《亞洲學術雜志》,四《史地學報》,五《文哲學報》,六《學衡》,七《湘君》④。
此外便是吳君對於這七種書報的“平情衡理”的批評(?)瞭。例如《民心周報》,“自發刊以至停版。除小說及一二來稿外。全用文言。不用所謂新式標點。即此一端。在新潮方盛之時。亦可謂砥柱中流矣。”至於《湘君》之用白話及標點,卻又別有道理,那是“《學衡》本事理之真。故拒斥粗劣白話及英文標點。《湘君》求文藝之美。故兼用通妥白話及新式標點”的。總而言之,主張偏激,連標點也就偏激,那白話自然更不“通妥”瞭。即如我的白話,離通妥就很遠;而我的標點則是“英文標點”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