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描寫洋人的散文
張愛玲小說的語言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大量的運用比喻,對照、反諷、色彩描寫等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帶來張愛玲描寫洋人的散文的內容,歡迎閱讀!
《洋人看京戲及其他》原文:
用洋人看京戲的眼光來看看中國的一切,也不失為一樁有意味的事。頭上搭瞭竹竿,晾著小孩的開襠褲;櫃臺上的玻璃缸中盛著"參須露酒";這一傢的擴音機裡唱著梅蘭芳;那一傢的無線電裡賣著癩疥瘡藥;走到"太白遺風"的招牌底下打點料酒……這都是中國、紛紜,刺眼,神秘,滑稽。多數的年輕人愛中國而不知道他們所愛的究竟是一些什麼東西。無條件的愛是可欽佩的——唯一的危險就是:遲早理想要撞著瞭現實,每每使他們倒抽一口涼氣,把心漸漸冷瞭。我們不幸生活於中國人之間,比不得華僑,可以一輩子安全地隔著適當的距離崇拜著神聖的祖國。那麼,索性看個仔細罷!用洋人看京戲的眼光來觀光一番罷,有瞭驚訝與眩異,才有明瞭,才有靠得住的愛。
為什麼我三句離不瞭京戲呢?因為我對於京戲是個感到濃厚興趣的外行。對於人生,誰都是個一知半解的外行罷?我單揀瞭京戲來說,就為瞭這適當的態度。
登臺票過戲的內行仕女們,聽見說你喜歡京戲,總是微微一笑道:"京戲這東西,復雜得很呀。就連幾件行頭,那些個講究,就夠你研究一輩子。"可不是,演員穿錯瞭衣服,我也不懂;唱走瞭腔,我也不懂。我隻知道坐在第一排看武打,欣賞那青羅戰袍,飄開來,露出紅裡子,玉色褲管裡露出玫瑰紫裡子,踢蹬得滿臺灰塵飛揚;還有那慘烈緊張的一長串的拍板聲——用以代表更深夜靜,或是吃力的思索,或是猛省後的一身冷汗,沒有比這更好的音響效果瞭。 本文來自織夢
外行的意見是可珍貴的,要不然,為什麼美國的新聞記者訪問名人的時候總揀些不相幹的題目來討論呢?譬如說,見瞭謀殺案的女主角,問她對於世界大局是否樂觀;見瞭拳擊冠軍,問他是否贊成莎士比亞的腳本改編時裝劇。當然是為瞭噱頭,讀者們哈哈笑瞭,想著:"我比他懂得多。名人原來也有不如人的地方!"一半卻也是因為門外漢的議論比較新鮮戇拙,不無可取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