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的議論散文

林清玄,臺灣著名作傢,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傢。他有不少優秀的議論散文作品。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傢整理的林清玄的議論散文,希望大傢喜歡。
林清玄的議論散文篇1:什麼才是有品質的生活
有好多人喜歡講生活品質,他們認為花的錢多、花得起錢就是生活品質瞭。
於是,有愈來愈多的人,在吃飯時一擲萬金,在買衣時一擲萬金,拼命的揮霍金錢,當我們問他為什麼要如此,他的答案是理直氣壯的——“為瞭追求生活品質!為瞭講究生活品質!”
生活?品質?
這兩樣東西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如果說有錢能滿足許多的物質條件就叫生活品質,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質,而窮人就沒有生活品質呢?
如果說受教育就會有生活品質,是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有生活品質,沒受教育的人就沒有生活品質呢?
如果說都市才有生活品質,是不是鄉下人就沒有生活品質呢?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質呢?
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見生活品質不是某一階層、某一地區,或甚至某一時代的專利。古人也可以有生活品質,窮人、鄉下人、工匠、農夫都可以有生活品質。因為,生活品質是一種求好的精神,是在一個有限的條件下尋求該條件最好的風格與方式,這才是生活品質。
工匠把一張桌子椅子做到最完美而無懈可擊的地步,是生活品質。
農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種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質。
窮人買一個饅頭果腹,知道同樣的五塊錢在何處可以買到最好品質的饅頭,是生活品質。
傢庭主婦買一塊豆腐,花最便宜的錢買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質。
整個社會都能摒棄那不良的東西,尋求最好的可能,這個社會就會有生活品質瞭。因此,我們對生活品質最大的憂慮,乃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瞭。
在一個失去求好精神的社會裡,往往使人誤以為擺闊、奢靡、浪費就是生活品質,逐漸失去瞭生活品質的實相。進而使人失去對生活品質的判斷力,隻好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裝、皮鞋,以至名建築師蓋的房子,來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質,這是為什麼現代社會名牌泛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