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經典優美散文

在我國的當代文壇中,餘秋雨的散文應該說是獨樹一幟。一直以來,很多學者對於他的散文特色和風格進行瞭一系列的研究。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傢整理的餘秋雨經典優美散文,希望大傢喜歡。
餘秋雨經典優美散文:西湖夢
西湖的文章實在做得太多瞭,做的人中又多歷代高手,再做下去連自己也覺得愚蠢。但是,雖經多次違避,最後筆頭一抖,還是寫下瞭這個俗不可耐的題目。也許是這汪湖水沉浸著某種歸結性的意義,我避不開它。
初識西湖,在一把劣質的摺扇上。那是一位到過杭州的長輩帶到鄉間來的。折扇上印著一幅西湖遊覽圖,與現今常見的遊覽圖不同,那上面清楚地畫著各種景致,就像一個立體模型。圖中一一標明各種景致的幽雅名稱,凌駕畫幅的總標題是“人間天堂”。鄉間兒童很少有圖畫可看,於是日日逼視,竟爛熟於心。年長之後真到瞭西湖,如遊故地,熟門熟路地踏訪著一個陳舊的夢境。
明代正德年間一位日本使臣遊西湖後寫過這樣一首詩:
昔年曾見此湖圖,
不信人間有此湖。
今日打從湖上過,
畫工還欠費工夫。
可見對許多遊客來說,西湖即便是初遊,也有舊夢重溫的味道。這簡直成瞭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常用意象,摩挲中國文化一久,心頭都會有這個湖。
奇怪的是,這個湖遊得再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來。過於玄艷的造化,會產生瞭一種疏離,無法與它進行傢常性的交往。正如傢常飲食不宜於排場,可讓兒童偎依的奶媽不宜於盛妝,西湖排場太大,妝飾太精,難以叫人長久安駐。大凡風景絕佳處都不宜安傢,人與美的關系,竟是如此之蹊蹺。
西湖給人以疏離感,還有別一原因。它成名過早,遺跡過密,名位過重,山水亭舍與歷史的牽連過多,結果,成瞭一個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所在。遊覽可以,貼近去卻未免吃力。為瞭擺脫這種感受,有一年夏天,我跳到湖水中遊泳,獨個兒遊瞭長長一程,算是與它有瞭觸膚之親。湖水並不涼快,湖底也不深,卻軟絨絨地不能蹬腳,提醒人們這裡有千年的淤積。上岸後一想,我是從宋代的一處勝跡下水,遊到一位清人的遺宅終止的,於是,剛剛弄過的水波就立即被歷史所抽象,幾乎有點不真實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