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散文讀後感
讀《餘秋雨散文》,就如同讀著一本厚厚的歷史書。關於《餘秋雨散文》的讀後感該怎麼寫?下面學習啦小編整理瞭餘秋雨散文讀後感,供你欣賞!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一
我不知道能不能算作看過一本書,也不知道這能不能算作一本書,想必人們對餘秋雨散文所作的評論已經是多如繁星瞭,我此舉不免有些班門弄斧之嫌,我沒有看過所謂的世界名著,隻因自己沒有這麼高的品味。然而對這些著作等身的大作傢平足論道,又不免太膚淺瞭,終究還是忍受不住激情的誘惑,心靈的撩撥,我想談談這本書。
這本書是由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餘秋雨所寫。他是1946年生於浙江,在海內外出版過學術專著多部。出版有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筆記》等。餘秋雨散文的歷史氣息很濃,像《酒公墓》、《陽關雪》等許多的篇章,其中濃縮瞭歷史,濃縮瞭人生。在《道士塔》心中透露的就是一種情緒。人們往往吧敦煌石窟的罪人歸結於王道士,從一個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當時的那種所謂“官員”的官員的錯,一個國傢都如此的瞭,又何況一個如此無助的人呢?王道士為生活的所迫也隻能如此的瞭。作為華夏子孫無不對此感到悲憤的,卻很少人像餘秋雨那樣洞察更深層次的原因。
文中又這麼一段“許多非主課老師卻實在有點認不得瞭,這些非主課老師大多也早退休,今天特地趕來,靜靜地站在路旁,站在樓梯的拐角處,期盼往日的學生能認識他們,我的目光與他們一碰撞,立即感受到他們的期盼,便快步趕上去,一邊呼喊著“老師”,一邊試圖以最快的速度回憶起他們的姓氏。由此可見秋雨心中更有著深厚的師生情誼,友情對秋雨來說也有重要的地位。讀秋雨散文,就如讀著一本厚厚的歷史,更有萬象的人生態度和豐富的個人情感。
道士塔、莫高窟、陽關寄托著他悠遠的憑吊,寂寞天柱山、風雨天一閣,承載著他沉重的喟嘆,白發蘇州、江南小鎮,蘊含著他深沉的思考。貞節牌坊令人感慨,貴池儺事又警人反思!邊塞大漠中,留下他道道車轍,廬山石級沾上他輕輕的腳印,江南山巷中回想著他的感嘆,殘簡斷垣中閃現他佇立的身影……
去欣賞他吧,你會發現很多。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二
曾經讀過餘秋雨的許多散文,而讓我時時不能忘懷的一篇就是《垂釣》瞭。《垂釣》是餘秋雨夫婦在海參威的見聞,情節十分簡單。一胖一瘦的兩個垂釣老人,因為自己的喜惡,胖老人在釣繩上“掛瞭六個小小的釣鉤”,每次下鉤不到半分鐘他就起竿,次次都會掛著六條小魚,他忙忙碌碌地不斷下鉤、起鉤,從來沒有落空,落日餘暉的時候,總是快樂地滿載而歸;瘦老人就沒有這麼幸運瞭,他的釣鉤隻有一個,而且“碩大無比”,即使沒有大魚上鉤,他都倔強地端坐著,等著“暮色蒼茫”瞭,“瘦小的身影還在與大海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