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 書憤五首·其二
《書憤》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現在請欣賞學習啦小編帶來的陸遊《書憤五首·其二》。
陸遊詩詞《書憤五首·其二》原文:
白發蕭蕭臥澤中,秪憑天地鑒孤忠。
厄窮蘇武餐氈久,憂憤張巡嚼齒空。
細雨春蕪上林苑,頹垣夜月洛陽宮。
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
陸遊詩詞《書憤五首·其二》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遊居傢鄉山陰時所作。陸遊時年六十有一,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隻能賦閑在鄉,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鬱憤之情也。
《書憤》兩首詩為陸遊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寫,此時他已是61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在傢鄉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閑瞭5年,直到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為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這兩首七律即寫於此時。
陸遊詩詞《書憤五首·其二》鑒賞:
這兩首詩是作者七十三歲時在山陰所作。他說“蓋人之情,悲憤積於中而無言,始發為詩。不然,無詩矣。”(《渭南文集》卷十五《澹齋居士詩序》)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陸遊經常在作品中抒發出濃勃深沉的積憤。這兩首所抒發的,“就是塞上長城空自許”,“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憤。
前一首抒發自己的滿懷壯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憤懣。“澤中”,指詩人居住之地鏡湖。其時,詩人年邁力衰,遠離朝廷。他想到,光陰既不待我,衷腸亦無處可訴,隻好憑天地來鑒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緊接著,詩人撫今追昔,想起瞭古人。蘇武厄於匈奴,餐氈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亂中,張巡死守睢陽數月,被俘後仍罵敵不止,最後竟嚼吞舌,不屈而死。我的耿耿孤忠,不減他們二人,有天地可鑒。此聯補足上聯之意。上林苑,漢時舊苑。它和“洛陽宮”,在這裡都是用來代指皇宮所在之地。首二聯情緒激昂,一氣直下。這一聯則描寫細膩,對偶精工,起到瞭鋪墊的作用。最後一聯一吐胸臆,直點主題,語氣激昂,情緒悲壯,表現瞭“亙古男兒一放翁”(梁啟超《讀陸放翁集》詩語)的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