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山中》
《山中》這首抒寫旅愁鄉思的小詩,是王勃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漫遊巴蜀時寫的。學習啦小編這裡為大傢整理瞭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傢喜歡。
《山中》
作者:王勃【唐代】
長江悲已滯,萬裡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山中》註釋:
①滯:停滯,不流通。
②萬裡:形容歸程之長。
③屬:恰逢,正當。
④高風:秋風。
《山中》意思:
長江好似已經滯流,在為我不停地悲傷。萬裡遠遊之人,思念著早日回歸。
更何況秋風風寒。黃葉在漫山飄飛。
《山中》寫作背景:
這首《山中》詩,是王勃旅蜀後期的作品。總章二年(669)王勃入蜀,在《入蜀紀行詩序》裡他寫道:“五月癸卯,餘自長安觀景物於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絕經。”在遊《遊山廟序》裡也說:“吾之有生,二十載矣,雅厭城闕,酷嗜江海。”表面看他離開長安的態度似乎很灑脫,而內心是很復雜的。被逐出沛王府後,他無所事事,本想借著蜀地山水名勝以消解胸中的積憤。實際上,南國物候也為詩人增添瞭不少的鄉思和煩憂。
《山中》鑒賞:
首句“長江悲已滯”,是即景起興。詩人在蜀中山上望見長江逶迤東去,觸動瞭長期滯留異鄉的悲思。古代詩人往往借江水來抒發羈旅愁情。王勃的藝術獨創性在於;他不僅借大江起興,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註入大江,使長江感情化、人格化。詩人客居巴蜀.一顆心為歸思纏繞而無法排解,因此,當他在山上俯瞰長江時,竟感到這條浩浩奔流的大江,也為自己的長期淹留而傷心悲痛, 以至它的水流也遲滯不暢瞭。這新奇的想象,既緣於詩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實感。人在山上望長江,由於距離遠,看不清它的滾滾奔騰的波濤,往往會感到江水是凝滯不動的。所以,這句詩中長江悲傷滯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達瞭詩人的直覺感受。悲愁的長江與悲愁的詩人相互感發、契合、共鳴,強烈地感染瞭讀者的情緒。詩一開篇,境界便很悲涼渾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