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望驛臺

《望驛臺》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於元和四年(809年)三月為好友元稹《使東川》組詩而創作的十二首和詩中的一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白居易《望驛臺》,以供大傢閱讀。
白居易《望驛臺》原文:
靖安宅裡當窗柳,望驛臺前撲地花。(撲地花 一作:鋪地花)
兩處春光同日盡,居人思客客思傢。
白居易《望驛臺》譯文:
靖安宅裡,天天面對著窗前的碧柳,凝眸念遠;望驛臺前,春意闌珊,花兒紛紛飄落到地面。
兩處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盡;此時,傢裡人思念著出門在外的親人,出門在外的人一樣也思念著傢中的親人。
白居易《望驛臺》創作背景:
此詩創作於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元稹以監察禦史身份出使東川按獄,往來鞍馬間,寫下《使東川》一組絕句。元稹組詩中的《使東川》雲:“可憐三月三旬足,悵望江邊望驛臺。料得孟光今日語,不曾春盡不歸來!”這是元稹在元和四年三月的最後一天,為思念妻子韋叢而作。元稹夫人韋叢住長安靖安裡。結句“不曾春盡不歸來”,是詩人的揣測之辭。他料想妻子以春盡為期,等他重聚,而現在竟無法實現,表達瞭極其悵惘之情。稍後,白居易寫瞭十二首和詩,《望驛臺》便是其中一首。
白居易《望驛臺》鑒賞:
這是白居易應和好友元稹的詩。首句“靖安宅裡當窗柳”,元稹住宅在長安靖安裡,他的夫人韋叢當時就住在那裡,詩人寫元稹的住宅,詩句就自然聯系到元稹的妻子。“當窗柳”意即懷人。唐人風俗,愛折柳以贈行人,因柳而思遊子,這是取柳絲柔長不斷,以寓彼此情愫不絕之意。這詩句裡,表現出韋叢天天守著窗前碧柳、凝眸念遠的情景,她對丈夫的懷念之情很深。次句“望驛臺前撲地花”是寫元稹。元稹當時在四川廣元,春意闌珊,落紅滿地。元稹一人獨處驛邸,見落花而念傢中如花之人。這一句巧用比喻,富於聯想,也饒有詩情。三句“兩處春光同日盡”,更是好句。“盡”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強烈,它含有春光盡矣、人在天涯的感傷情緒。“春光”不單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時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盡”,也就是兩人預期的歡聚落空瞭。這樣,就自然導出瞭“居人思客客思傢”。本來,思念決不隻是限在這一天,但這一日既是春盡日,這種思念之情便更加重瞭。一種相思,兩處離愁,感情的暗線把千裡之外的兩顆心緊緊聯系起來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