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恨別
《恨別》是唐代詩人杜甫在成都寫的一首七言律詩,抒發瞭杜甫流落他鄉的感慨和對故園、骨肉的懷念,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傢帶來的杜甫《恨別》,相信對你會有幫助的。
杜甫詩詞《恨別》原文:
洛城一別四千裡,胡騎長驅五六年。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傢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杜甫詩詞《恨別》譯文:
我離開洛城之後便四處漂泊,遠離它已有四千裡之遙,安史之亂叛軍長驅直入中原也已經有五六年瞭。
草木由青變衰,我來到劍閣之外,為兵戈阻斷,在江邊漸漸老去。
我思念傢鄉,憶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冷落的白晝,臥看行雲,倦極而眠。令人高興的是聽說司徒已攻克河陽,正乘勝追擊敵人,急於要拿下幽燕。
杜甫詩詞《恨別》創作背景:
杜甫於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別瞭故鄉洛陽,返回華州司功參軍任所,不久棄官客居秦州、同谷,後來到瞭成都,輾轉四千裡。杜甫寫此詩時,距755年(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已五六個年頭。在這幾年中,叛軍鐵蹄蹂躪中原各地,生靈塗炭,血流成河,這是杜甫深為憂慮的事。
杜甫詩詞《恨別》鑒賞:
鑒賞此詩,一要註意煉字的表達效果,二要註意表意的含蓄蘊藉,寓情於形象的描繪和敘述之中。首聯中的的“一別”“長驅”頷聯中的“衰”“老”等詞,一方面表現瞭叛軍的囂張氣焰,一方面也表現瞭詩人在安史之亂中的無奈、悲涼、飄零憔悴的遭遇。頸聯通過“宵立晝眠,憂而反常”的生活細節描寫,曲折地表達瞭思傢憶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傢”“憶弟”為互文,委婉曲折地表現瞭懷念親人的無限情思,突出瞭題意的“恨別”沈德潛評論此聯說:“若說如何思,如何憶,情事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