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報在線閱讀

在中國文學的歷史長河中,雜文雖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表面被抬在一個很高的層面,但在現實中,雜文卻始終未被確立“正統”地位。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傢整理的雜文報在線閱讀篇,希望大傢喜歡。
雜文報在線閱讀篇1:冬至隨想——傳統的傳承
今年又“冬至”,一傢人包餃子慶祝,妻子很自然的端瞭三碗拜天、祭父母。之後一傢人開開心心的吃著餃子,興致勃勃的談論著中國的傳統節日和節氣,不免感慨傳統的魅力。
——傳統節氣沿襲,對自然認知的傳承
冬至日,妻子笑談《九九歌》,小妹朗朗背誦《二十四節氣歌》,這般通俗押韻、朗朗上口、便於記憶的時令與節氣歌謠,足以顯現古人對待大自然的智慧。
這些節氣的來源是遠古生活在北方的人們,為瞭更好的挨過漫長冬季,遂發明出"數九"的方法,以打發時間,緩解寒冬威脅下的心理恐懼。九九歌的版本很多,其中一首是這樣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另外還有很多不同朝代的九九歌,南方的、北方的,每一首都很有意思。
中國作為歷史上的農業大國,祖先們通過長期觀察總結,得出更好地駕馭大自然的節氣規律即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如今二十四節氣已經被國傢文化部定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傳統節日傢庭祭拜,孝道的傳承。
父母和嶽母在世的時候,每逢節日祭天地、拜祖宗,是母親們最神聖的一項工作。她們會擺上豐盛的貢品,很虔誠的念叨著跪拜磕頭,還會對兒孫們提出諸多禁忌。而對於受過高等教育,長期生活在大城市的我和妻女,隻是在一邊安靜的看著。期間,雖沒有老人傢的虔誠和認真,卻能深深的感知到父母對前輩、對天地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