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好看的雜文有哪些
雜文是針砭時弊的一種文體,那是發人心醒的文學作品,深受人們的喜歡。關於經典好看的雜文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傢整理的經典好看的雜文篇,希望大傢喜歡。
經典好看的雜文篇1:淺談中國式教育
對於錢學森之問——我們的教育為什麼培育不出傑出的人才?,韓德強老師對此首先從今天的學校老師做瞭分析,他說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老師們是真正有責任心的,兢兢業業傳授知識為學生服務,在當今社會,銅臭味在自由主義形態下肆意蔓延時,老師已不再真正隻是傳道授業,一心教學者,在如今富傢子弟雲集的浮躁而虛飄的大學生活氛圍中,人才是很難培養的。人才是要在大動蕩大變化的時局中才會對社會做深刻性思考,一棵樹的成材,不僅需要肥沃的土壤,還需要一片森林的氛圍。上世紀30年代,社會同樣有腐敗,但那時候人們對國民黨的腐敗是痛心疾首的,可如今人們對腐敗是向往的,某些機構,某些高校教師關心的是怎樣當院士,評優幹,已不再是單純地教育學生,這是二者最大的差異。教育也要有正確的目的,30年代,毛主席提出,教育要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可如今,這種崇高的學習目的已不復存在,更多的是追求以後的好工作,高收入,那麼教育要和勞動結合,要與生產實踐結合,為勞動人民服務的理念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學習也要有正確的興趣為主導的正反饋機制。愛因斯坦曾說,我的成功來源於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靈感,可汗水真的就隻是辛苦嗎?它背後沒有絲毫樂趣嗎?我想這更多的是入味其中的興趣與探索的快樂,抓住實質,忽略形式這是所有天才的共同特點,有種領悟叫得意忘言。許多人對一些自然規律認識很透徹,但他卻未必能用標準的專業術語表達出來,有的人英語背的滾瓜爛熟,可致用則誤。
這就是當今中國教育形式化,追求規則化的弊端,要出天才,如韓德強老師言,應具備六個條件:1.學習目的要明確化,毛主席曾提出,教育要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學習是要為國為傢為人民服務。2.要結合生產實踐,結合勞動,搞航天,搞核能的…要有相關的生產部門作為實踐營。3.老師要有厚重的使命感,一心教學,指引學生,感染學生。4.開門辦學,教育要和科研所,生產部門互動開放。5.要有中國書院式的教學形式,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自學為主,老師為輔,圖書館和資料室應是學生們的主陣地。6.要有正確的興趣為指導的正反饋機。就我而言,我認為興趣的確是至關重要的,我曾經對書法癡迷過,幾度寒暑我深居簡出,揮筆練字,我曾經對文學癡迷過,時常盡興於舌戰群儒的辯論中,好交名士,我曾經對物理癡迷過,曾一度醉心於力學研究中,廢寢忘食…當然到最後我也在這些沉浸中有些成績,可我卻不知我是因何而變更昔日的心之所求,那些在有些人看來瞭無趣味的事卻能讓我樂不思蜀,也許這正如王安石之遊褒禪山記中所描寫的一般——他人可能覺得遊行其間索然無味,但每走一步我就會發現一番新奇瑰麗的風景,在別人眼中不值踏足的行進在我這裡卻吸引力十足,這就是有良好的興趣為指導的正反饋機制促使我走一步,再走一步,但悲哀的是在今天這個社會,人一旦束縛瞭大眾追求的枷鎖,在當今的教育體制框架下,很多時候興趣比起世俗化的抱負與追求也就隻剩妥協瞭。我仿佛成為迷茫心之所向而輾轉於挑戰人生百業,不求術業有專攻的海邊撿貝殼者,時而會為撿到一顆美麗的貝殼而欣喜若狂,可是這種微妙而短暫的新鮮感之後又是對另一番新風景的渴求與探索…直到上瞭大學,才有瞭專業化選擇的權利,縱使有的選擇並不是由衷的,可在當今中國,你是不能期待春秋時期孔子那般開門辦學,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孔門七十二賢,其中道德高尚的弟子:如顏淵、冉伯牛、仲弓之屬,擅長理政者:如冉有、季路之輩,辯才出眾者:有宰子我、子貢之儔,精通文章者:若子遊、子夏,端木賜、曾參、子謇、高柴、仲由等。而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都的是全面發展的理念,適應著教材系統化,習題,考試答案標準化的應試教育模式,在孔教中學生是沒有等級劃分的,每個人的能力趨向不同,綜合素質亦難以單一性評定。但他們最後多各有建樹,可在平時孰優孰劣卻很難界定。面對今日中國式教育,前路將何去何從?期以微辭陳弊制,敢教日月換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