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詩《渭城曲》鑒賞
創作背景
這首《渭城曲》是王維晚年之作,其創作年代在“安史之亂”以後。當時的社會,各種民族沖突加劇,唐王朝不斷受到瞭來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擾。據《資治通鑒》756年(至德元年)七月載:“征河西、安西兵赴行。”757年(至德二年)二月載:“上至鳳翔旬日,隴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會。”故當知“安史之亂”暴發後,兵力大量外調,而此詩約作於作者送友人即將奔赴安西之時,與此同期的詩作尚有《送張判關赴河西》、《送劉司直赴安西》等。當王維送別友人臨近分別時,也考慮到瞭戰爭將對他們未來所產生的影響。
渭城曲
朝代:唐代 作者: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鑒賞
白居易《對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的句子,且註明“第四聲即‘勸君更盡一杯酒’”。王維的這首詩之所以另有一題為《陽關三疊》,是因為詠唱時,首句不疊,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認為僅有末句重疊三唱。按白居易所說的“第四聲”,則應是首句不疊,其他三句重疊。不然“勸君”一句不可能為“第四聲”。由於這首詩語言樸實,形象生動,道出瞭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別之情,在唐代便被譜成瞭《陽關三疊》,後來又被編入樂府,成為餞別的名曲,歷代廣為流傳。安西,是唐代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為送別創造瞭一個愁鬱的氛圍。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鬱。“朝雨”在這裡扮演瞭一個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長,剛剛潤濕塵土就停瞭。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車馬交馳,塵上飛揚,而送別的時候,朝雨乍停,天氣清朗,道路顯得潔凈、清爽。“浥輕塵”的“浥”字是濕潤的意思,在這裡用得很有分寸,顯出這雨澄塵而不濕路,恰到好處,仿佛天從人願,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客舍,原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征。選取這兩件事物,是作者有意關合送別。它們通常總是和羈愁別恨聯結在一起,而呈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而此刻,卻因一場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塵飛揚,路旁柳色常會籠罩著灰蒙蒙的塵霧,一場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說“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來。總之,從清朗的天宇,到潔凈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瞭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別提供瞭典型的自然環境。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但卻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別。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於希望的情調。“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聲韻輕柔明快,加強瞭讀者的這種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