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看的隨筆雜文
雜文的情感性是雜文的文藝性的基本要素之一 ,是使雜文最終區別於一般評論或一般論文的主要依據。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傢整理的最值得看的隨筆雜文,希望大傢喜歡。
最值得看的隨筆雜文一:理想與現實
當我小的時候父親問我長大瞭想幹什麼?我說想當一名老師;當女兒小的時候我問她長大瞭想幹什麼?她爽快地說想當董事長亦或是總經理。也許這樣的問題在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有發生,似乎更多的人都傾向於成為科學傢,大概是因為科學傢這個崇高而神聖的職業已經在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歷久彌新,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
人的理想與時代進步,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倘若在古代封建專制體制下,如果去問一個孩子未來的理想,必然會想到長大以後要做大官拿俸祿,因為在那個“學而優則仕”的社會制度下,要想有作為必須先做官。而到瞭當今高度發達的文明時代,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人的理想不僅僅局限於達官顯貴,可謂百花齊放,百傢爭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其實,理想也隨年齡增長,閱歷深厚不斷變化。如果把理想和現實比作兩條不同軌跡,那麼兩者之間的距離不斷縮短,直至重合,最終達到理想變為現實的最終夙願。但是,不切實際的理想將會偏離運行軌跡,與現實的距離越來越遠,甚至誤入歧途。人活著如果沒有理想,就像缺衣少食的饑民,挺不起精神脊梁。毛主席曾經說過:“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其中就包含有理想的含義,一個人失去瞭理想追求就會意志不堅,萬事畏難,畏葸不前,難以成就事業;一個國傢,一個民族失去瞭理想就會被人欺侮,受人凌辱,遭人侵略,積貧積弱,難以應對大災大難,更很難得以強盛。
當然,理想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無根浮萍,不同的人對理想有不同的理解,也一定會有不同的理想。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理想不是一成不變的,往往是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理想,由一系列的小理想最終成就大理想。因此,理想和現實並不遙遠,我們在確定理想目標時切忌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緊緊地結合當前的工作,制定一個有希望實現,有可能實現的理想,並為之努力奮鬥才是人間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