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刺的雜文鑒賞
提起雜文創作,必定想到諷刺問題。雜文的命運之所以多災多難,都與“諷刺”二字相關。長時期以來,在一些人的頭腦中,雜文有“刺”,是什麼“爆炸物”或“禁品”。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傢精心整理的諷刺的雜文鑒賞,希望對大傢有用。
諷刺的雜文鑒賞1:關於《隔靴也搔癢》
隔靴搔癢的原本意思是隔著靴子搔癢癢。比喻說話作文不中肯,不貼切,沒有抓住要點。或做事沒有抓住關鍵。純屬貶義。我為自己的書起這麼個名,不是自謙,更沒有貶損自己的意思。要是不中肯,便不說。至於說得貼切與否,抓沒抓住要點,自認為已經傾其全力瞭。因為其中不少篇目,如《驚弓鳥的悲哀》、《都是重點惹的禍》和《鬼子漢奸一起打》等被紙質媒體(《雜文選刊》、《金山》)編輯從網上選中刊發;電子期刊(《文藝圈》、《文友電子期刊》)也刊發瞭一些,如《對牛彈琴誰之過》、《兒女回來就是年》和《愚公移山不可行性斷想》等;還有為數不少的篇目在“百姓散文網”被編輯置頂為推薦散文,如《誰為浮躁的社會火上澆油》、《別讓“孝”成為背負不起的情債》和《我們距離日本有多遠》等;更令人欣慰的是一篇《不該有的大驚小怪》在“中華雜文網”(現在已經停止運營)的“同題擂臺”獲“最佳人氣獎”,《眼神的力量》(收錄在自己的另一本書《有病就呻吟》裡)在《文藝圈》征文大賽中獲得三等獎。這些說明沒有自以為是,至少得到部分編輯的認可。
那我取這個名字的由來是什麼呢?一個人身上癢癢瞭,不是被蚊蟲叮咬,就是出現痱子、濕疹或者過敏瞭,也就是說局部病變瞭,人不由自主的要去撓撓,去瘙癢。一個社會癢癢瞭,肯定也是局部出現瞭問題,也需要人去撓撓。這本來不屬於草芥之輩的事情,該是“肉食者謀之”的。我等“位卑未敢忘憂國”,明明知道人微言輕,力所不及,即使撓也由於山巒阻隔,猶如隔靴搔癢一般,靴子撓爛瞭,身體的癢癢並沒有絲毫的緩解。但一個“也”字甚是瞭得,隔著靴子我也要搔癢,表現出一種倔強、執著,同時是不是也表現出瞭迂腐和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