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春望
《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現在請欣賞學習啦小編帶來的杜甫《春望》的內容。
杜甫 《春望》原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傢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 《春望》譯文
長安淪陷,國傢破碎,隻有山河依舊;春天來瞭,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瞭半年多,傢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瞭。
杜甫 《春望》創作背景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將傢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瞭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瞭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杜甫 《春望》鑒賞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篇一開頭描寫瞭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瞭,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彌漫,煙柳明媚,遊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瞭。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又令人滿目淒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為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於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為全詩創造瞭一片荒涼淒慘的氣氛。“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並形成強烈的反差。“城春”當指春天花草樹木繁盛茂密,煙景明麗的季節,可是由於“國破”,國傢衰敗,國都淪陷而失去瞭春天的光彩,留下的隻是頹垣殘壁,隻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長安城裡已不是市容整潔、井然有序,而是荒蕪破敗,人煙稀少,草木雜生。這裡,詩人睹物傷感,表現瞭強烈的黍離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