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十六字令·三首》
文章分類:詩詞鑑賞
你也會想看的:關於優美流行的現代詩歌精選

《十六字令·三首》
毛澤東
(一)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
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
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三)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
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註釋
1、鍔:劍刃。
2、天欲墮,賴以拄其間:《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神話中有以山為撐天之柱的講法。
賞析
第一首寫的是山的崔嵬和險峻,“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長征其實就是大范圍的轉移,前有崇山峻嶺,後有幾路追兵,這就促使部隊快速行進,所以當毛澤東上到一高點回望時已經很高瞭,好像離天已經很近瞭。1934年12月,紅軍進入貴州,註釋中的八寶山在貴州雷山縣境內。毛澤東在這首小令裡對山體的巍峨沒有具體的描寫,隻是單單從自己在馬上的感覺來說。試想,由於山勢的險峻,坐在馬上的人不得不上體前傾來保持平衡,這時他無暇顧及身後,等上到山巔,才能寬松地飽覽周圍的景色。而這時可以發現,原來蒼浪的青天也仿佛伸手可及。這種描寫是非常準確生動的,並不完全是毛澤東的偉大氣勢造就出瞭詞本身的力量,而當時當地崔巍險峻的帶有神話色彩的群山才是根本的材料。當然,當毛澤東把它們精確地描繪出來的時候,也顯示出瞭他卓越的觀察能力和超凡脫俗的審美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