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散文雜文
在諸多文體中,雜文是極富藝術性的一種,同時對節日的抒情感想。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傢精心整理的中秋節散文雜文,希望對大傢有用。
中秋節散文雜文1:中秋絮話
“八月十五月兒圓,想吃月餅沒有錢。有朝一日囊中富,車船載來吃三年。”過去在學校時,每到中秋節,每次單位發月餅,老師們便以各種腔調,笑誦這首打油詩。這是我的傑作,年長月久,後來便成瞭我們大傢的共同的文化資產。大傢就這麼念著,笑嘻嘻地,不知是對當年生活的回味、自嘲,還是對今天境況的自得欣慰。
這是我1971年中秋節時在一則日記中寫的牢騷打油詩。同事們經常偷看我的日記,這首能表達共同心聲的歪詩,也就流傳開瞭。
那時我剛參加工作,在雙橋中學任教。二十來歲,正是能吃能喝的“生命黃金期”,加上我一直任班主任,工作量大,課餘又愛搶過乒乓球拍和學生們打個你死我活,所以那食量就大得驚人。我們幾個年輕老師,就榮獲瞭我們的王領導喜贈我們的“糧倉”的榮譽稱號。
我那時的月工資是29.5元,月供應29斤大米和4兩食油的指標。我們一班年輕人就在這樣優越的待遇中快樂地生活著,因為我們是國傢幹部,我們的生活水平,還是遠遠超過瞭我們的那些尚在務農的同齡人。就是那點錢糧,卻足以讓多少人羨慕和追求。多少人孜孜不倦地學習鉆研,爭取表現,希望得到招工的機會,希望得到貧下中農的推薦,希望得到轉正定級,成為一名國傢幹部。就是這點錢糧,卻足以讓我們備覺自豪備感滿足。我們上瞭街,隨便一摸,從口袋裡掏出兩毛錢,就可以吃一頓好飯,五分錢就可以看一場電影。那些資深老師,每月多拿我們十塊八塊的,還要養活一傢老小。我們這些初出茅廬者,一吃一用,幾個錢也就花得差不多瞭。偶有所剩,就拿回傢孝敬父母。所以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總是年年“三無”,即無存款,無債務,無憂慮。那時絕大多數國民沒有存款的概念,至於借錢、貸款,那是不受尊重的行為。要說什麼“提前消費”,那簡直就是不恥於人的社會無賴瞭。因此,我們那時生活得無憂無慮,總感受到“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我們的生活比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