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經典欣賞
現代雜文是中國現代文學中的一種新興文體,它以陳獨秀開創的“隨感錄”為始,經過瞭中國雜文作傢的努力,在魯迅那裡得到發揚光大,形成瞭中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庫中的一個瑰寶。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傢整理的雜文經典欣賞篇,希望大傢喜歡。
雜文經典欣賞篇1:乞丐,人性的悲哀
乞丐,一個蒼白的讓人都不想重復提及的話題,不需要更多的詮釋,也不值得更多的同情。因為,在這個信息高度發展的時代,他不再是貧窮與可憐的象征,更是欺騙的代言人。在人來人往的街頭,我懷著一顆無奈的心,久久地註視那些千姿百太的乞丐,總有一種淡淡的憂傷。
其實我的骨子裡是同情乞丐的。這種同情來源於心底最初的感動。小時候,總有許多走街穿巷的“要饃饃”,他們背著個袋子,拄著一根打狗棍,穿著一身補丁撂補丁的衣服,慢悠悠地走著,一傢一傢地敲著大門,悠長地吆喝著“饃饃給上點!”通常沒有大人時,我們趕緊跑回傢裡,將門鎖得緊緊的,然後好奇地偷偷從門縫間看他們豐富的表情。大人們說,不聽話的孩子會讓“要饃饃”拉走,天天打著罵著去要饃饃。我們可不想過這種悲慘的日子。但當大人在傢時,我們會驚喜地跑到傢裡,大聲地沖屋裡喊“門口來瞭個要饃饃”,如同發現瞭珍寶一般。而我們的驚喜勢必得到大人們憎恨的眼光,畢竟那時傢傢都困難,沒有多餘的食物來送人,能不給則不給。若是單純“要饃饃”在門口叫,大人們有時會默不作聲,造成一副傢中沒人的假相。但若是孩子們一喊,大人們也就不好意思瞭,還得顧及一下面子問題呀,以免留個“摳得連要饃饃都不到傢裡去”的惡名。
爺爺是個慈善的老人,記憶中總是熱情地把“要饃饃”叫進傢門,端出饃饃倒上茶,讓他們吃飽瞭再走。那時印象最深的是,這些乞丐大多是甘肅的,要麼說是天水的,要麼說是甘谷的,理由都是天大旱,莊稼全曬瞭,實在過不下去瞭,隻能出來要飯瞭。這種印象滲在我的頭腦中,以至於那時我總認為天水甘谷是全國最窮的地方,直到長大後,我的甘谷戰友用充分的實例顛覆瞭我這印象。那時隻所以把這些乞丐叫“要饃饃”,因為他們隻要饃饃不要錢的。當然,要錢肯定是沒有的。傢傢戶戶都很窮,都在摳著雞屁股過日子,存下一籃雞蛋換鹽換茶葉,就連我們小孩也隻有逢年過節或者肚子疼時才能吃上一兩個,誰還願意給乞丐施舍錢。而饃饃不算錢,盡管許多人傢也到困月裡會斷糧,但畢竟是莊稼人,隻要田間能下得苦,就不怕沒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