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選推薦欣賞
雜文是一種吶喊的文體,詩警醒世人的文章。關於好的雜文選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傢整理的雜文選推薦欣賞篇,希望大傢喜歡。
雜文選推薦欣賞篇1:談孔子仁學中的“德”
孔子創立的儒傢文化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柱與血脈,孔子及其儒傢文化的節欲觀已沉淀為中國人的一種深層文化心理,並決定瞭中國的命運走向是一種內斂的發展方式。然而,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儒傢文化與孔子的思想卻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因為儒傢文化經過歷朝歷代的變更,與孔子原初的思想產生瞭很大的出入,在所有儒傢經典中最能反映孔子仁學思想的莫過於《論語》,其中出現“仁”的章節多達五十九處,而每次孔子對“仁”的解釋又不盡相同。孔子強調士人要積極出仕,擔負起治國平天下的責任,強調統治者為政以德,主張德治。他認為統治者必須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同時以仁政,富民、利民等政治倫理思想為統治思想。作為一種思想倫理體系,孔子的仁學對我國古代社會產生瞭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在當今依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德”字的使用溯源: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為政》)。但孔子“德”的含義是什麼呢?在孔子的觀念中,“聞道”難,“知德”不易。《衛靈公》記載:子曰:“由,知德者鮮矣。”孔子既然說“知德者鮮矣”,可知,孔子是把“德”的范疇當作一個高、難、深的學問看待的。“德”字在《尚書》中頻繁出現,至春秋時代使用仍相當普遍。但孔子認為,真正“知德者”很少,這就說明,孔子之所謂“德”與當時該字的普遍使用義有所不同。搞清孔子“德”的使用義,當從“德”字的造字意義和使用含義的變遷談起。
“德”字從其象形義看,是“按直道行事”的意思。後來,又有把“德”寫成“餿”者,如《說文》中說:“餿,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從直心。”亦即“直心而行”的意思。再後,才演化為現代文字的“德”字。對“德”字義的註解,有從其音釋者,如《禮記·樂記》中說:“德者,得也”。但如何解釋這個“得也”呢?《釋名·釋言語》中說:“德者,得也,得事宜也。”這似乎與“義者,宜也”中的“義”的含義差不多。段玉裁註《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的“德”釋義時說:“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意思是說:“德”是發自內心的或由衷地向別人傳送幸福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