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傢鄉有關的散文
傢鄉是淡淡的思念,傢鄉是濃濃的相思,傢鄉是我們遊子身上不掉的血肉。傢鄉的純樸,傢鄉的變化,都在我們在外的人所牽掛的。下面學習啦小編給大傢帶來與傢鄉有關的散文,供大傢參考!
與傢鄉有關的散文篇一:鄉愁的季節
春回大地暖人間,清明時雨落地寒;睹物懷舊思悲切,隔世願君久平安。 --題記
清明時節,村西頭的墳上又壓瞭一疊黃紙,添瞭幾鏟黃土,在這個緬懷的節日裡,攢動的人群沒有往日的熙攘與嘈雜,隔世相望的大傢庭中他們各自忙碌著,也許有的人還沒來得及看最後一眼,也許有的還隻是停留在記憶裡,但他們從不介意,因為他們知道,在這個根的土地上,埋葬的是自己的親人,延續的是傢的傳承。
清明時節,雨淅瀝瀝的下著,給春捎來瞭一絲涼意,老人們裹裹衣襟,不時的講著祖輩的過去,年輕的人們都在靜靜的聽著,默默的去認知著傢風。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走出瞭大山,模糊瞭對這個小山村的記憶,但他們從來都不會忘記,在這片根的土地上,連接的是血濃於水的親情。
清明時節,楊柳泛綠,小巷裡的孩子依舊拿著五顏六色的雞蛋,依舊吹著楊柳枝做的口哨到處亂竄,那些兒時的記憶到現在已物是人非,隻留下一聲嘆息。節後,遠走的人們帶著對這片土地的不舍,重返都市。年復一年的清明節啊,提聽這在外的人兒,你的根在這裡。
一絲鄉愁,一絲嗟嘆,村口的人還在跟你揮手告別,轉過身,淚濕雙眼,一步一步的遠去......(
與傢鄉有關的散文篇二:童年的傢鄉
秋雨童年時代是最美好、最富回憶的歲月,小夥伴們天真無邪,三五一群諧戲於田野間、山野裡,好不快活;或是邀約一起背著書包、唱著童謠上學;或是成群結伴趕著牛兒放養,不時做著各種競爭者的遊戲,有時,為瞭爭輸贏,搞得面紅耳赤,甚至還會受傷; 凡此種種是學習技能、積累經驗、增長閱歷的必然過程,是必不可少的人生經歷。童年的故鄉更是讓我難以忘懷,她撫育我成長,讓人魂飛夢繞,思緒萬千,有感恩,有不舍,有思念,有期盼,有無奈,總想將其敘於紙上,以釋情懷。
故鄉,沒有城市寬敞明亮的馬路,也沒有城市的高樓大廈,更沒有城市的繁華喧囂,但別有一番情致,一條小河從西向東貫穿其中,將村寨劈為兩半,一年四季撫著小琴,滋潤著兩岸的農田。我傢門前有一小石拱橋,曾是兩岸村民交流的重要紐帶、生產生活的交通命脈,建設日期已不可考,從她那憔悴、滄桑的面容可知飽受歲月的洗禮和世事的滄桑,如今仍在發揮餘熱。農田北面是高聳入雲的石山,山頂上長著鬱鬱蔥蔥的古老樹種,他們是“神靈”的象征,鄉民在山上建瞭一座小廟,每年每逢“三月三”、“六月六”背著酒肉、米、香、燭、紙去祭拜,懇求“神靈”保佑本年風調雨順、村寨平安。山上星羅棋佈嵌著奇形怪異的溶洞,有的張啟大嘴,欲吞整個宇宙之勢,肚子確很小,一些地方僅容一個人勉強通過,彎彎曲曲,走不到盡頭;有的口朝天,走到邊兒朝下看,深不見底,令人毛骨悚然;有的就是天然居廳,寬敞明亮,常有剛分傢的農戶搬到其間暫住;有的有時會“吞雲吐霧”,剎是壯觀,據老人們說,這種“吞雲吐霧”洞裡面有大蟒,能將成年水牛囫圇吞下,小時候,我和同齡小夥伴到山上偷著尋找“金箍棒”或去洞中玩耍,常常會離它們遠遠的。南面是高大威猛的土山,山上滿是灌木叢林,各種鳥兒不時在林中歡舞高哥,其間零星分佈著黃色的土地,那是村民的主要“玉米倉”,山間到處是羊腸小道,縱橫交錯,一到“農忙”時節,這些山間小道上隨處隱約可見村民忙碌的身影,人們人挑馬馱,就像一幅幸勤勞作的畫卷,雖是辛苦勞累,確洋溢著期盼或收獲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