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詩詞《羌村三首·其三》鑒賞
《羌村》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三首五言詩。這組詩是公元757年(唐肅宗至德二載)杜甫在左拾遺任上因上書援救房琯而觸怒唐肅宗,被放還鄜州羌村(在今陜西富縣南)探傢時所作。亂離中的詩人歷盡艱險,終於平安與傢小相聚,此事令他感慨萬千,於是寫下瞭著名的組詩《羌村》三首。三首詩內容各異,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展現瞭杜甫回傢省親時的生活片斷,客觀真實地再現瞭唐代安史之亂中黎民蒼生饑寒交迫、妻離子散、朝不保夕的悲苦境況。這三首詩蟬聯而下,構成瞭詩人的“還鄉三部曲”,也構成瞭一幅“唐代亂離圖”。
下面這首詩是《羌村》三首中的第三首,供大傢欣賞。
羌村三首·其三
朝代:唐代 作者: 杜甫
群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
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
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
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
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
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鑒賞
敘述鄰裡攜酒深情慰問及詩人致謝的情景。通過父老們的話,反映出廣大人民的生活。
“群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群雞的爭鬥亂叫也是暗喻時世的動蕩紛亂,同時,這樣的畫面也是鄉村特有的。正是雞叫聲招來瞭詩人出門驅趕群雞、迎接鄰裡的舉動,“驅雞上樹木,始聞扣柴荊”,起首四句,用語簡樸質實,將鄉村特有的景致描繪瞭出來,而這種質樸,與下文父老鄉鄰的真摯淳厚的情誼相契合。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父老”說明瞭傢裡隻有老人,沒有稍微年輕的人,這位後文父老感傷的話張本,同時為下文的“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作鋪墊“問”有問候、慰問之義,同時在古代還有“饋贈”的進一步含義,於是又出現“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兩句,鄉親們各自攜酒為贈,前來慶賀杜甫的生還,盡管這些酒清濁不一,但體現瞭父老鄉親的深情厚意。由於拿不出好酒,鄉親們再三地表示歉意,並說明原因: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連年戰禍,年輕人都被被征上瞭前線,由此體現出戰亂的危害,短短四句,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由小小的“酒味薄”一事折射出“安史之亂”的全貌,這首詩也由此表現瞭高度的概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