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 羅隱
《蜂》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詠物詩,也是一首寓理詩。這首詩贊美瞭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瞭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學習啦小編為大傢整理瞭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傢喜歡。
《蜂》
作者: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蜂》意思:
無論是平地還是山峰,無限花開的風光,都被蜜蜂占領。它們采盡百花釀成蜜後,到頭來又是在為誰忙碌?為誰釀造醇香的蜂蜜呢?
《蜂》註釋:
山尖:山峰
占:占其所有
盡:都
甜:醇香的蜂蜜
《蜂》寫作背景:
羅隱生於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後來又斷斷續續考瞭幾年,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對當時考試制度、當時朝廷的失望,以及在這樣的情緒下,看見人民辛苦勞作在田間地頭與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這樣相對立的情景而產生的憤懣,大致是羅隱作出這首諷喻不勞而獲者的《蜂》的原因。
《蜂》鑒賞:
蜂與蝶在詩人詞客筆下,成為風韻的象征。然而小蜜蜂畢竟與花蝴蝶不同,它是為釀蜜而勞苦一生,積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詩人羅隱著眼於這一點,寫出這樣一則寄慨遙深的詩的“動物故事”。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詩藝術表現上值得註意的有三點:
一、欲奪故予,反跌有力。此詩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經營,除“辛苦”而外並無所有。然而前兩句卻用幾乎是矜誇的口吻,說無論是平原田野還是崇山峻嶺,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領地。這裡作者運用極度的副詞、形容詞──“不論”、“無限”、“盡”等等,和無條件句式,極稱蜜蜂“占盡風光”,似與題旨矛盾。其實這隻是正言欲反、欲奪故予的手法,為末二句作勢。俗話說: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對前二句反跌一筆,說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屬誰有,將“盡占”二字一掃而空,表達效果就更強。如一開始就正面落筆,必不如此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