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露行》曹操詩詞
《薤露行》
曹操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疆。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註釋】
“詩史”這頂桂冠人們往往奉獻給唐代的偉大詩人杜甫,其實這種以詩歌記錄現實,展現歷史的創作傾向,並不始於杜甫,曹操在這方面就很突出。其《薤露行》與《蒿裡行》就被明代鐘惺的《古詩歸》稱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這首《薤露行》寫瞭漢末董卓之亂的前因後果,讀來如瀏覽一幅漢末的歷史畫卷,中平六年(189),漢靈帝死,太子劉辯即位,靈帝之後何太後臨朝,宦官張讓、段珪等把持朝政,何太後之兄、大何進謀誅宦官,密召涼州軍閥董卓進京,以期鏟除宦官勢力,收回政柄,謀泄,何進被宦官張讓等所殺,張讓又劫持少帝和陳留王奔小平津,後被率兵進京的董卓劫還。董卓在這次進軍京城中竊取國傢大權,旋廢少帝為弘農王,不久又將其殺死,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即為漢獻帝。於是關東各州郡的兵馬起而討伐董卓,社會陷入瞭軍閥混戰的局面,董卓放火燒毀瞭京城洛陽,挾持獻帝西遷長安。
曹操的詩就寫瞭這個歷史過程。漢代自高祖劉邦建國到靈帝劉弘是二十二世,詩中舉其成數,故雲“二十世”,一說應作”廿二世”。曹操對何進的譏刺甚烈,以為他本是個徒有其表的人就像獼猴戴帽穿衣,硬充人樣,然終不成其為人。何進智小而圖謀大事,自然就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他作事猶豫不決,致令少帝被劫。“狩”是指古代帝王出外巡視,而古代史書上遵守“為尊者諱’的原則往往以天子出逃或被擄為“狩”,這裡就是招少帝奔小平津事。“白日貫虹”是一種天象,指太陽中有一道白氣穿過,古人以為這是上天預示給人間的兇兆,往往應驗在君王身上。這裡是指弘農王少帝於初平元年(190)正月被董卓殺戮之事,何進也遭到殺身之禍。詩的前八句以何進為主線而回顧瞭漢末的歷史,曹操以為何進胸無謀略,優柔寡斷,雖欲鏟除宦官,反而誤國殃民,身罹其害,造成瞭君王被持,漢祚覆墜的局面。這八句中不僅是對歷史的記錄,而且有曹操個人對此的鮮明觀點,直抵一篇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