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豐
《豐》是《詩經》中的一首古典詩歌。以下就是小編要與大傢分享的詩經《豐》,希望大傢喜歡!
詩經《豐》原文:
子之豐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將兮。
衣錦褧衣,裳錦褧裳。叔兮伯兮,駕予與行。
裳錦褧裳,衣錦褧衣。叔兮伯兮,駕予與歸。
詩經《豐》譯文:
你的容貌真豐潤啊,在巷口等我去成婚啊。我真後悔當時沒跟從啊!
你的體魄多魁偉啊,在堂上等我去結親啊。我真後悔當時沒相隨啊!
身穿錦緞嫁衣裳,外披薄薄紗罩衫。叔呀伯呀快快來啊,駕車接我把路趕。
外批薄薄沙罩衫,身穿錦緞嫁衣裳。叔呀伯呀快快來啊,駕車接我去你傢。
詩經《豐》鑒賞:
《豐》為鄭風的第十四首。這首詩寫一位女子當初由於某種原因未能與相愛的人結婚,感到非常悔恨。如今,她迫切希望男方來人駕車接她去,以便和心上人成婚。古代論者對此詩的解釋,無論是說“刺亂也。昏姻之道缺,陽倡而陰不和,男行而女不隨”(《毛詩序》),還是說“婦人所期之男子已俟乎巷,而婦人以有異志不從。既則悔之,而作是詩”(《詩集傳》),都是指責女子有淫行。他們或誤會詩旨,或出於道學傢的偏見,不可能予以正確的評論,在此可以不必深論。當代有些學者分析詩中女子未能跟心愛的人結婚而悔恨,其原因可能是當男子向她求婚時,“她不理睬”、“與愛人賭氣”,好像責任還是在女子身上。而陳子展先生則認為:“《豐篇》,蓋男親迎而女不得行,父母變志,女自悔恨之詩。”(《詩經直解》)這就是說,責任在女子的父母身上。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
在古代,青年男女的婚姻是不能自主的,他們的命運掌握在傢長的手裡。一對青年男女相愛瞭,對幸福生活充滿瞭無限的憧憬。但隻要父母不贊成這樁婚事,他們就無法成親。這對男女雙方來說,是多大的打擊,在他們的心靈上留下瞭多麼巨大的創傷。面對父母的阻撓,他們可能決定一起私奔,也可能是雙雙殉情,以示反抗。而《豐》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卻是個屈從父母意志的弱女子,她沒有對抗父母的幹涉。她的遭遇是不幸的,也是值得人們深深同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