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唐風·揚之水

《揚之水》是《詩經·唐風》的一篇。為先秦時代晉地漢族民歌。全詩三章,二章每章六句,一章四句。以下就是小編要與大傢分享的詩經《唐風·揚之水》,希望大傢喜歡!
詩經《唐風·揚之水》原文:
揚之水,白石鑿鑿。素衣朱襮,從子於沃。既見君子,雲何不樂?
揚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繡,從子於鵠。既見君子,雲何其憂?
揚之水,白石粼粼。我聞有命,不敢以告人。
詩經《唐風·揚之水》譯文:
激揚的河水不斷流淌,水底的白石更顯鮮明。想起瞭白衣衫紅衣領,跟從你到那沃城一行。既然見瞭桓叔這賢者,怎不從心底感到高興。
激揚的河水不斷流淌,沖得石塊更潔白清幽。想起白內衣和紅繡領,跟從你到那鵠城一遊。既然見瞭桓叔這貴人,還有什麼值得去憂愁。
激揚的河水不斷流淌,水底的白石更顯晶瑩。當我聽說將有機密令,怎麼也不敢告訴別人。
詩經《唐風·揚之水》鑒賞:
要說清楚這首詩,必須牽涉到當時的一段歷史。公元前745年,晉昭侯封他的叔父成師於曲沃,號為桓叔。曲沃在當時是晉國的大邑,面積比晉都翼城(今山西翼城南)還要大。再加上桓叔好施德,頗得民心,勢力逐漸強大,“晉國之眾歸焉”(司馬遷《史記·晉世傢》)。過瞭七年,即公元前738年,晉大臣潘父殺死瞭晉昭侯,而欲迎立桓叔。當桓叔想入晉都時,晉人發兵進攻桓叔。桓叔抵擋不住,隻得敗回曲沃,潘父也被殺。作者有感於當時的這場政治鬥爭,在事發前夕寫瞭這首詩。《毛詩序》雲:“《揚之水》,刺晉昭公也。昭公分國以封沃,沃盛彊,昭公微弱,國人將叛而歸沃焉。”將詩的創作背景交待得很明白。
後人對此詩的主旨和作者,有不同的意見,今人程俊英采嚴粲《詩緝》“言不敢告人者,乃所以告昭公”之說,在《詩經譯註》中認為“這是一首揭發、告密晉大夫潘父和曲沃桓叔勾結搞政變陰謀的詩”。詩中的“素衣朱襮”、“素衣朱繡”等都是就潘父而言,說這些本都是諸侯穿的服飾,而“他也穿起諸侯的衣服”,並進一步推測該詩作者“可能是潘父隨從者之一”,他是“忠於昭公”的。但今人蔣立甫認為“這樣理解,恐於全詩情調不合”,他引陳奐《詩毛氏傳疏》之語“桓叔之盛強,實由昭侯之不能修道正國,故詩首句言亂本之所由成耳”,認為詩中的“素衣朱襮”、“素衣朱繡”等都是就桓叔而言,是“由衷地希望桓叔真正成為諸侯”,他也推測該詩作者“可能是從叛者”,但並不“忠於昭公”,而是站在桓叔一邊的。宋朱熹的說法比較平穩,以為“晉昭侯封其叔父成師於曲沃,是為桓叔。後沃盛強而晉微弱,國人將叛而歸之,故作此詩”(《詩集傳》)。